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神经症治疗

谁在强迫谁(下)

作者:熊玲 时间:2009-04-16 浏览次数:2941

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技能培训
第十九课:精神分析结合现实疗法治疗强迫症(3)
 
                                        ——续《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第十九课
    1 对强迫症的心理解析(主题三、四)
    2 现实疗法对强迫症症候的处理 
 
    主题三:强迫症者的良心与责任强迫着自己
    有些强迫症者总是表现得非常辛苦,即强迫进行(如强迫性思维、赚钱、抽烟、赌博等),因为他们身心都很累,所以很想停下来,可是没办法停下来。表面上他们被“习惯”所强迫进行,或是不习惯懒散,实际是被他深重的良心与责任感所强迫。
    良心和责任怎会强迫人呢?  
    弗洛姆和弗洛伊德两人,对良心是怎样形成的及良心和权威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对良心具有破坏性的基点,定位在根植权威主义意识,且权威主义良心跟罪恶感相关。因为权威主义是要人绝对服从,违背权威意志就是背叛和犯罪。认为,良心之所以成为暴君,是因人内心的罪恶感,是罪恶感让人活在自我谴责的牢笼中。
    我觉得,“权威主义良心”理论很能说明中国文化下的良心形成 ,但“罪恶感”很不符合国人心理,即便中国是最讲集权或权威主义的民族,但又恰是缺乏诚信与信仰的民族,比如有人即便干了邪恶之事,都不足以构成罪恶感,我们从“毒奶粉”“黑心棉”“假冒伪劣”之现象可以证实。
    罪恶感跟邪恶相连,只有犯下伤天害理之事并有感亵渎高贵信,  因此我认为,罪恶感只适合说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或中国人中的强迫症患者而言,确切说与良心相关的是“愧疚感”和愧疚之下压抑的怨恨情感。
    一句话,良心重或超我强的人,如果没有成为“父母指望”的好人,他就会背负沉重的愧疚,在人前他总有自愧不如的感觉。
    当一个人从小在高期望、高要求下长大,或受环境所逼致他早熟,那么在他的内心无疑会录制太多“权威”声音,无疑会播下“高大权威”的种子。生活中你会发现,那些非常现实、富有雄心、高度责任心的人,他们的过去几乎都很早熟,所谓的小大人。患上强迫症的人,是他们其中的一小部分,且是有“责任癖”的人。责任癖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形容被自我良心与责任所强迫的人并不过分,若细分析,责任癖跟洁癖它们都有着一样的动力因果关系。
    强迫症的强迫进行,使他感觉着他意志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治疗的任务,是需要我们与他一起,找到他控制不住的动力,是来于他的“理想自我”,那些几乎迂腐而暴力的良心、近乎痴迷而残酷的责任;通过分析,他必须学会解除自己的——良心主人与责任奴隶的主奴关系。
 
    主题四:强迫症自负的个性强迫着自己
    前面已讲过,所有的神经症都是有着神经症个性的疾病。强迫症典型的人格特质(埃里克森等人的研究)为:神经质(高分)、外倾性(低分)、经验开放性(极低)、认真性(极高)、温柔亲和性(极低)。
    那么,描述强迫症的个性结构就是:高敏感、内向内省、刻板、认真谨慎、严肃、苛刻。这样的个性结构相对应的心理现实是:以强劲的自负追求绝对的安全。
    心理治疗的任务,是要对个性结构及自负特征进行理解。
   (在此,引用我的“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中的相关内容以理解该主题:强迫症者的内心被一种力量控制着,这份力量有早已内化的价值观念,还有早已成为理想自我的自负个性。
    自负是在真正或想像的优点基础上产生的自尊。所以,自负是有着正常和非正常之分。
    自尊与自信在一起,就如不自信与自卑在一起。
    自负就是一种自信。只不过有些人的自负是有底气,有货真价实的东西的自信,有些人的自负是虚假,是掩饰自卑的一种防御的自信。
    在我们的概念中,自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个性态度,在我们映象中,自负的人是那种超级自信的人,戏说是那种有点成绩就翘尾巴,半罐水响叮当的人。这本身带有贬义或嘲讽。若真正有优势有本事而自负的人,恰是含而不露,其自信是内隐自尊是内涵的。我们关注的是神经症性自负所带来的强迫现象——欲罢不能的痛苦。它是一种无法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那样完美的痛苦。形象说,他们之所以苦苦求索,是因有实现理想自我的强大自信和美丽幻想。不过是在想像的优势基础上产生的自信感。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与自我形成于早期。那么,自负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也源于早期,并至少有以下内外条件——
    ·被关爱,受宠,表扬赞赏,荣耀等带来的好处;
    ·成就,胜利,权力带来的快感;
    ·被否定,被歧视,被孤立,被嘲讽等而产生的强烈自卑或嫉妒心理。
    不管哪一条件,都可能是人产生自负或理想自我的前提。前两者是好感受,好体验,它们是人构建理想自我的精神元素,是令人兴奋的营养素,它足以成为人生价值取向的基础,并成为继续追求和享用它们的动力。后两者虽然是不好受,是坏体验,但它同时又是人改变处境的力量。因为“好”缺损,才会使人产生对美好与理想的渴望。而精神内容的缺损,更容易使人建立起理想自我,并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动力。)
    神经症自负的危险,不在于已具有而在于幻想自己应该具有。这是人强迫自己超越自我的隐形鸿沟。代价是把力量耗给了虚幻目标。
    生活中许多人的强迫性苦恼,正是由于长期陷入——应该所是和现实所是之间的高度紧张。当一个人有对某事情(某种完美)的迫切而强烈需要,却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时会怎样呢?当一个人无法展示他的能力,无法体现他的价值,无法兑现他应该的卓越时会怎样呢?是焦虑抑郁还是敌视愤怒?是怨天尤人还是绝望疯狂?是强迫进行还是强迫放弃?
    后果取决于人的思维和个性态度。
   
    2 现实疗法对强迫症症候的处理  
    我认为治疗强迫症,《现实疗法》是现实而有效的疗法。
    下面对《现实疗法》作一简介:
   (1)现实疗法与精神分析的治疗要点区别:
            强调       过程与技术     方向            任务与目标
精分:     人格论      澄清  解释      指向过去            自我领悟
           感受到       通过释梦        意识本真            自我分析      
           领悟到       联想 解析       很重要              人格整合
 
现实:    控制理论     觉察 理解      直面现在            能有效思维
           意识到       对话 训练    认识本真不重要         能做选择
           改变到       角色体验       有效才重要           行为改变
  (2) 现实疗法的几个关键点
    •掌握控制理论。(帮助当事者理解到控制理论概念,是起到治疗作用的基础)
    •控制理论对行为的解释:如同车子的四个轮子行驶一样,人的总行为由四个要素决定生活的方向——行动,思考,感觉,生理反应。人的这四个行为要素没法截然分开。
    •行动和思考如同车子的两个前轮,是可控的。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正在进行的行为。
    •感觉和生理反应如同车子的两个后轮,是不可控的。我们需有足够勇气来接受非意志可控的行为。   
   (3)治疗任务与目标:澄清哪些行为是可控的,哪些不可控的;知觉自己的愿望、冲突点、实现愿望的途径是什么?使当事者能做新的选择,并为选择能去行为。
   (4)强调自由、选择和伴随而来的责任。
    什么是选择?就是做决定。什么是自由?就是能做决定(神经症恰是,行为难做决定内心不自由的人)。
    导致改变的历程有两个条件,其一是,知道自己目前的行为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其二是,认定自己可以做其他行为的选择,且此等行为较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改变的力量,来自于自我对生活真实的投入。
    改变的工具,来自来访者的意志。
    改变,意味着能做现实的决定、实施决定、欣赏或承担行为后果。
   (5)引导改变的作法——WDEP系统:
    W=欲望。通过有技巧的询问,到达【你想要得到什么?】。探索与确定当事者的知觉、愿望、需求。参考问句:
    •假如你已是一个你想成为的人,那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假如你已永远普你所想要的,那些会是什么?
    •假如你的欲望与家人的欲望一致,那么你的家庭会变成怎样?
    •假如你以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着,那么你会做些什么?
    •你似乎无法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是什么?
    •那些事物阻止你进行你想要的改变?
    D=方向与目前的行为。协助当事者觉察到目前总的行为,以及影响现实行为的过去事件。讨论目前行为的哪些部分影响需要的实现?实现新需要有哪些办法?
    现实疗法的代表人葛拉瑟(1992)认为,不论当事者过去如何挫败,当事人与治疗师均已无法改变,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协助当事者去做些较能满足其需求的选择。参考问句:
    •你真的想改变?
    •现在正在做什么,你想要做些什么不同的?
    •这星期,你实际做了什么?
    •对你想要去做的,是什么事情在阻止你去做呢?     
E=评估。评估愿望与实现愿望的条件和能力。要求当事者做下列评估:“你目前的行为,对于你现在想要的会有合理的机会达成吗?这些行为能引导你往想去的方向走吗?要求当事者对总行为的各项要素做评鉴。有自我评价,才有自我改变。参考问句:
    •你现在正在的事情,对你是有利或是有弊?
    •你现在所做的正是你想做的吗?
    •你的行为对你有帮助吗?
    •你想得到的是切合实际的吗,能够获得吗?
    •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事情能帮助你吗?
    •对投入治疗过程及改变你的生活,你的信心至什么程度?
    P=规划与承诺。对确定想改变的和想实现的方面,拟定出行动计划。计划能否成功,在于反复进行。行为能否改变,取决于承诺执行。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 玲    2010.3.3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