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悖论
1、理发师悖论
据说,某理发师坚持的原则是“我不给那些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这样对待他的客人是可以的,但是,当有一天,他自己拿起刮胡刀,要给自己刮胡子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的话,他就符合他坚持的原则,他就可以给他自己这个人刮胡子;但是,当他把刮胡刀放到自己下巴上要准备给自己刮胡子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这时,他就应该不给这个人(自己)刮胡子。最后,他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可以给自己刮胡子了。
2、“说假话”悖论
“我说的话是假的!”
人们会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现在的“我说的话是假的”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3、中国文化中的悖论
中国古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故事,其实也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矛盾”,让卖矛/盾的人,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脸,其实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
另外还有一些成语,也表达了类似的悖论,如: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欲益反损(好心做了坏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骑驴找驴;等。
特别是当一个人把自己既当作是动作的发出者,又当作是动作的对象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悖论。
二、悖论产生的要素
在“理发师悖论”中,理发师坚持的原则,本来是对待他的顾客的,如果顾客来了,他坚持这样的原则,是没有任何悖论产生的。而当他把自己当作是顾客来对待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把这样的原则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自己同时又是动作的对象(闭合成环)。但是,即使闭合成环,如果他不用“否定式”,也不会形成悖论。而理发师在这样的闭合环路中,采用了“不给那些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的否定式陈述,结果就把自己(本来是动作的发出者)陷入进了困境,成为了否定的对象,导致了悖论的产生。
由此可见,悖论产生的两个要素:
A、首尾相结,闭合成环;B、自我否定。
当年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时候,曾经试着编制导致死机的简单程序,只要让计算机陷入悖论的无限循环就可以最终死机了。这样的程序可以简单编写如下。
C语言编程:
#include
void main()
{
start: int i=1;
}
//程序中的“I”,代表悖论中的“我”,0表示“不给自己刮胡子”,1代表“给自己刮胡子”。
/*
这段程序,其实用计算机语言表达了悖论的形式逻辑。揭示了悖论产生的两个要素:1、首尾相接,形成闭合环路;2、自我否定。
这样的两个要素,也可以用拓扑学的莫比乌斯曲面来表示。
而“说假话”悖论与“理发师悖论”相比,其相同点都是具备了“闭合环路”和“自我否定”这样两个必要因素,所不同的是,闭合的性质有所不同。在理发师悖论中,是理发师本人,既是动作的发出者(环首),同时又是动作的对象(环尾)。而在说假话的这个悖论中,首尾相结的是“包纳范围”的首尾相接,即,假话的范围包括了“我说的话是假话”这句话。
三、主体哲学及心理学中的悖论
人,本来是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着的,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事情。
比如,你问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你存在吗?”
他会肯定地说:我当然存在了。
再问他:你怎么知道你是存在着呢?
他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很简单,因为我有七情六欲,而且用手掐一把大腿,我能感觉到疼,我能感觉到我的胳膊腿是能够自主活动的。所以,是存在着的啊。
问他:你需要去证明你的存在吗?
他回答说:这根本不需要,存在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一种感觉,一种自主自由的感觉。
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具有很强的逻辑推断能力,他怀疑一切。有一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存在着。然后,他就开始像做数学题那样地,对自己的存在进行了推理论证,这就形成了他的著名论断:我思,故我在。(I am thinking, so I am .)
笛卡儿本来也是能够像没有文化的普通百姓那样,在他证明自己存在之前,其实他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即,主体本来是一种自我存在感),可是,在他运用了逻辑证明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之“故我在”,是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客观事物来对待的,这样得到的“自我之在”,其实是作为客体之存在,而不是那个感受到的主体存在(骑驴找驴)。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即:当主体越是想找到自己的主体之在时,越是睁大眼睛、运用理性思维去寻找的时候,所找到的却只是客体自我之在,就越是失去了其主体、远离了其主体。
心理学,特别想明白人的心灵是怎么回事儿,人是怎么回事儿。然后,心理学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运用各种科学手段,遵循科学原则,对心灵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这时,心灵活动变成了被观察、研究的对象(客体),而那个躲藏在心理学研究背后的主体却一直没有露面。
所以,当把理性与感性一分为二,当用人类的理性光芒去寻找主体的时候,就越是找不到主体,越是失去了主体,远离了主体。
找到主体,回归主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暂时闭上眼睛,暂时放下逻辑思维,让自己的记忆表象在内心浮现,让思维进行自由联想。这时,主体的所有感受都复活了,主体获得了自己的存在感,又重新获得了内心的自主和自由。
四、日常生活及精神症状中的心理悖论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障碍的症状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心理悖论。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我越想得到他的时候,却越来越失去他/她。我越想走近他/她的时候,他/她距离我却越来越远;失恋后,我越想忘记我的恋人,我就越无法忘记他/她。当我感到痛苦的时候,我越想摆脱痛苦,结果,我的痛苦让我感到无法摆脱,这让我更加痛苦。
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想好好学习,越是想读懂每一句话,我就越无法理解课文的意思。我越是想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的时候,我却越是漏掉了一大段文字,甚至无法进行阅读。我越想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我就越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我越想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的时候,却感到这些干扰因素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让我更加无法保持清静。我越是想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时候,我就越是怕成绩下降,结果我的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考试时,越想超常发挥,就越是头脑空白,没有思路,一个题都做不出来。我越是努力想让自己喜欢学习的时候,却感到自己越来越厌恶学习。
某女士说:我原来不知道性高潮是怎么回事。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介绍了女人的性高潮是怎么回事,从此以后,我就特别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性高潮的体验,所以,每次性生活,我都强烈地期盼着性高潮的出现,我就越是注意观察着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每一个反应,结果,我不仅没有得到性高潮,就连原来对性生活的乐趣也全然丧失了。
某男士说:我原来有手淫的习惯,后来,我担心长期手淫会导致性功能障碍,我就开始注意自己是否还能够勃起,我越是注意它,我越是在乎它,我越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去控制它,命令它勃起,它就约是不听话,最终,它ED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越是控制自己的强迫思维,我的强迫思维就会越来越加重;我越是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自然和自信,我就会变得越来越紧张焦虑,越来越丧失自信。我越是想今天晚上一定要好好睡眠,我就越是入睡困难。……
在上述事例中,其共同特点是“自我否定”导致悖论,即,人越是想得到什么,就越是无法得到什么;越想摆脱什么,就越是无法摆脱。反之,如果一个人越是不想得到什么,他就越是能够得到什么;当一个人越是不想摆脱什么,其实他正好能够摆脱了什么。
人的心理结构,远比上述的悖论更为复杂,因为经常会有几个不同的悖论连接套叠在一起,环环相扣,偏离主体,滑向远出。
五、心理治疗与咨询中的悖论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他们会说,因为我无法坚持学习,所以,我有病;因为我有病,所以,我无法坚持学习。
实际上,他们越是想得到心理的康复,他们就越是要经常反复地去医院看医生,而且一定要找最好的心理医生,做最高级的、最经典的、最有效的心理治疗,结果,这病却越治越重,越陷越深。越是想尽早治好自己的病,结果就越是病程迁延不愈。
又如,当一个男病人说:我越是不想看别人的下身的时候,我的眼睛就越是自动地会去看别人的下身,即使不正眼看,也会用眼睛的余光看的,即使余光看不到,我也会在心里预先想到这些问题的。我认为我这样的习惯做法是非常不礼貌的,但是我却无法去控制住它,我越是想要去控制它,它就越是控制不住,我的病就越厉害。
医生问:这眼睛是谁的眼睛?想看别人的下身,这是谁的想法?你要控制“它”,“它”是谁?“它”的想法和做法,代表了谁的利益?你所说的“礼貌/不礼貌”,又是代表了谁的利益?
病人:我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医生:呵呵,你都病了十年了,你为了克服你的疾病,也花了十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当你觉得你自己对一切问题都已经想明白了的时候,其实,你却没有能够把这个问题想明白。眼睛本来是你自己的眼睛,你确不认为这是你自己的眼睛,而你自己却站在社会他人的角度,对你自己的眼睛进行了评论和批判。这似乎是,当一个人特别想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就越是下沉。……
病人就是这样子进入了一个自我否定的封闭式悖论循环,丢失了主体自我,迷失了自己,还觉得自己似乎是很明白,很有智慧,很懂道理。
在心理咨询中,类似这样的话,也许还有很多,或许我们会经常这样说: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聪明的时候,其实这个人很可能是不聪明的。而当他觉得自己不聪明的时候,其实,他是一个聪明人。
当一个人觉得他自己很明白的时候,其实他可能是正糊涂着呢。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明白的时候,其实他是一个明白人,因为他明白地知道自己不明白。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特别有道理的时候,他可能会是最不讲道理的,最偏执的。而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讲道理的时候,他是正在讲着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特别想出名的时候,他其实最难以出名;而当他不想出名的时候,他会一不小心就出名了。
当一个人特别想控制的时候,他就感到自己特别无法控制局面;当一个人不想再去控制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有效地控制了局面。
当一个人特别忧郁感到自己无法作出决定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决定了“暂时不做决定”。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被动的时候,其实是他正在主动地“以被动的方式”来适应当前的环境。
当一个人以逃跑的方式来回避他的环境时,其实是他正在以这样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他正在以逃跑的方式卷入当前的事件中。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最没有见解和观点的人”的时候,其实是他至少正在坚持这样两个见解和观点:1、一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见解和观点,2、我认为我是一个没有见解和观点的人。
当一个人正在恨着别人的时候,其实他是以“恨的方式”表达着他对别人的爱。
……
这样的表述,我们还可以继续列举出很多。这些表述,既可以是对病人心理悖论的揭示、反馈,也可以是 “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治”的翻版,是悖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在心理治疗中,如何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增加时间维度、认知的具体化、增加新的行为因素等,打破病人的“首尾相接、闭合成环”的循环,改变其“自我否定”,找回他迷失的主体自我,是解决病人心理悖论的关键。
请大家一起来想办法吧。如何打破这个自我否定的封闭循环,让来访者找回曾经拥有并已经丢失了的主体自我。
请大家一起来创建这样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应该是主体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或者权且叫做“主体心理治疗(subject psychotherap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