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媒体报道

心系老年人

作者:凯丽 时间:2010-03-31 浏览次数:3878

文/凯丽     责编/兰若

此文载于《健康大视野》2010年2月(下)   总第202期



 
    专家介绍:熊玲,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首席咨询师,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资深婚姻情感、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资深神经症治疗专家。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十余年,在国家级心理学杂志发表专业学术文章100余篇。原任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副所长,康复中心主任,现任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所长。
    擅长:恋爱、情感、婚姻问题咨询,人际关系及各类情绪障碍,各类神经症(焦虑症、失眠、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的咨询与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性心理咨询等。 



 
    家住宣武门的邓爷爷,最近有些许愁眉不展。邓爷爷今年84岁高寿,家有3个儿女,可不是在国外,就是在上海。难得今年在上海的老大,带着全家过来陪着老两口过了个年,可他却高兴不起来了。说到孩子们,邓爷爷眼圈有点红,自从孩子们回去上班之后,他就觉得缺了点什么,心像抽空了一样。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预计2010年将达到80%以上。随着春节长假的来到,不少在外拼搏的子女都会利用春节假期纷纷回家探访亲友。空巢老人们在经历了与后辈们欢聚的热闹场景,假后突然冷清了,面对偌大的居室,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无形中“假期综合征”也加重在他们身上。
 
对共生轮回的渴望
 
   “假期综合征”不仅仅是上班族的“专利”。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首席咨询师熊玲老师指出,不管哪个群体都有一个核心情结,就是人性的情感依恋。这是不因年龄而存在的基本心理需要。从年龄的角度看,老年人是更容易在节日之后有失落感的群体,他们之所以更盼望节日,是因为在心理上渴望归宿。
    人有无数次的共生的轮回,是希望与自己最亲爱的人、最亲近的在一起人共处。而且共处在情感上是高度的共生关系。老年人对节日的盼望,其心理更容易回归到共生的早期阶段,就相当于老还小,欲回到最原初的母婴共生期,那是必须有他人无条件关爱的婴幼儿期。他们在节日里,可以充分体验到共生的天伦之乐,这是一种原始而深刻的血肉之情。所以他们很盼望过年过节,这种盼望比一般年龄的渴求度会要更强烈一些。
    但很少有人能完全明白,就在体验最深刻的亲情之感的同时,老人可能已经有了一种失落的预感。从意识层面上,他们知道假期结束后,儿女们必须要回到各自的岗位,也接受儿女要离开自己。但他内心这份失落预感,会在真到孩子离开之后,使他们经历分离的苦痛比一般人也要重一些。
    这是一种孤独、寂寞、遗憾,甚至有时候夹杂有恐惧。由于这样的共生的轮回存在经常性,因此他们在体验天伦之乐后会有昙花一现的失落感,会有一种来去匆匆的生命飘忽感和紧迫感。其产生的失落,自然会让老人们在孤单寂寞之余,冥想儿女们下一次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胡思乱想自己的时间不再多,尤其是跟儿女们在一起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从而消极地活在自己的盼望与幻想中。当然,这种幻想里有很多是对他们过去经历的回顾。

    如果他们的人生经历很多只是为儿女操劳、或生活得很艰辛与坎坷,而值得他们回味的,或让他们感觉快乐的回忆内容不太多,那么在他们的怀旧情感里,更多会有懊恼与伤感等负面情绪。这也是节后老年人产生失落状况的深层原因。





用关怀、问候弥补共生
 
    很多人说到假期综合征,首先想到该怎么去调节。那么老年人从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境地到再次跌入孤独的心理,应该怎样调节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儿女怎么做开始说起。
    空巢现象是每个家庭的必然结果,因为子女不可能一辈子围在父母身边,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但儿女们不能因为春节回了家,就觉得回馈了不在父母身边的缺憾,而忽略平时对父母的关心。

    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与父母住同一城市的子女,应保持自己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给老人送去一碗汤而不会凉的距离为标准。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可定期通过电话、网络语言、视频等方式问候、关怀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以此来缓解、调整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单寂寞,以尽量补偿老年人情感共生的缺失。





自我丰富是快乐的前提
 
    现在的住宅都是单门独户,这缘起于人们对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追求,但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有可能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狭窄心理。对于老人来说,儿女长大后,纷纷独立门户,搬出老家,不再共处。如不能及时调节单门独户后居住的心理,难以同除亲情以外的社会接触,就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
    简单来说,老年人可以自我安排一些运动,哪怕在活动小区里面一些很简单的身体锻炼的运动,都需要定时、定量地去做,把每一天的生活都规划起来。平时可以做做家务、种种花,一定要有一些生活内容,要动起来。
    从深层次讲,老人有与儿女分离的恐惧感。如果儿女不在身边,很多老人因沉浸在自我的孤独幻想中,精神变得衰老、脆弱,于是显得特别唠叨和小气,也总是希望儿女打打电话、多回家看看,总希望能捕捉到亲情的关系。这样一来,不但老年人的个人生活没有扩展,还会给儿女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外围的生活领域。
    老人本身的自我丰富是平衡心态的最好办法。这需建立外事活动意识,不让自己天天待在家里。每天从事一些集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唱歌、跳舞等很多的活动项目都可以补偿他们的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以前,跳舞、唱歌的集体活动都是女性老年人,现在我们也能看到男性老年人加入女性跳舞队的也逐渐增多。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生活,还会增强老人的一种自信感:自己的生活需要通过自己来安排。
    除了户外活动,一些能够动脑筋、引发思考的活动体验也是必要的。老年人中,有许多人成天是在家里呆着。因此,他们需要有意识去建立和发展一些可依赖、可释放感情的活动,以培养自己的思考点、关注点。
    动脑可以引发思考,从而也可产生一些丰富的内心体验。比如看一些有趣味、有生活哲理性的电视、阅读一些有生活韵味的书籍等等。人生不管是处在哪个年龄段,只要有意识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就会产生很多自我的思想与见解。这是有利于老人健康的心智活动。
    很多体验和感受是需要变成语言,来相互交流表达的。像面对一些带来思考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也许老人会触景生情,联想到他/她过往的经历,甚至会反思我这一生究竟做了些什么,我完成了什么,我愉快吗,有意义吗,我还可以做些什么……从而刺激思维,带来更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与感受。这仍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有伴侣的老人,平时能与自己的老伴分享观点和感悟。如果没有伴侣的话,可通过跟朋友、儿女的交流,甚至是与在户外活动中建立的社会关系的交流,来实现体验、表达、沟通的快乐。这样才能说是真正达到了自我丰富的效果。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