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蓝天心理咨询指南

心理咨询与中国文化

作者:岳晓东 时间:2010-06-05 浏览次数:2740

      心理咨询在中国有一个很长的传统,却有一个很短的历史。几乎在历朝的中医书籍当中,都有关于运用心理暗示来治疗愈顽疾的案例介绍。

  ——《21世纪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  2000 (1)  第5页。

 

  中国人其实早就在做心理咨询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问诊,就与心理咨询有极大的关系。问诊中既有面质的成分,也有暗示的作用。

  ——《21世纪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  2000 (1)  第5页。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记录在案的心理咨询案例在中国,而且是两千多年前就做的案例——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认知疗法的典型案例,也是极为成功的案例。

  ——《谈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2005年8月6日)全国心理健康高级培训班(北京)专题报告

 

  做心理咨询﹐尤比在打太极拳,它十分强调动作中虚与实的结合。人们通常以为心理咨询就是为来询者说教人生,指点迷津,好像人在昏头昏脑时﹐希望有人能给他当头一棒,使他猛然觉醒。其实﹐这不过是朋友间一般咨询的“实功”表现,并非心理咨询之真功夫所在。

  ——《问你是否还爱我》《登天的感觉》 第102页

 

  心理咨询强调的是“虚功”﹐讲究以虚击实﹐那样就会推动来询者不逃避责任,学会独立思考与决策,而不会在每次出现昏头昏脑时﹐都指望有人会再给他来个当头一棒。人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来个当头一棒呢?心理咨询人员总是在问。这正是心理咨询之“虚功”所追求的意境。

  ——《问你是否还爱我》《登天的感觉》 第102页

 

  在中医学中,有“痛者不通,通者不痛"之说,意指身体不适出于人体气血淤积不畅,阻碍了正常活动因而致痛;通过理气与药物治疗,气血活通则不再受痛。在心理咨询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痛"与“通"的辩证关系。心理咨询中的“痛",可表现为因种种生活矛盾与压力所造成的精神烦恼与心理紊乱,以及由情绪障碍与人格变态导致的神经症。心理咨询中的“通"则可表现为人精神烦恼的缓解及变态行为的矫正,使人得以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环境。在这层意义上讲,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之“通"的表现。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 第90-91页

 

 “心理平衡一词可谓是中国人独创的心理学术语。在西方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词汇当中,是没有 psychological balance 这一术语的。其实“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大概可以归宿到我们思维中的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文化基因”上。千百年来,中国人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深受老庄之道家思想的影响,故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所以,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绝非偶然﹐也十分贴切。

  ——《我想从哈佛转学》《登天的感觉》 第64页

 

  心理学中常用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1875-1961)在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创用的,其中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

  ——《我想从哈佛转学》《登天的感觉》 第64页

 

  在西方的咨询关系中,甚强调对来询者的主动性和自我成长意识的培养。但这在中国社会的心理咨询实践中,缺乏文化兼容性,不值得大力提倡。还如,中国社会的师生关系,甚推崇“启发式”教学模式,而这在西方社会中很容易被当作是主观武断的表现。所以,笔者在1994年曾提出,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咨询,应尽量采取启发的模式。

  ——启发式心理辅导——一个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模式的构想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 22卷2期第250页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