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民企老板犯了中国许多企业的通病,即或只讲提高绩效、增加工资,或只关注怎样来让员工多干活、少拿钱,结果陷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忽视对员工的心理把脉,未将凝聚着关爱的心理服务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企业员工在生理上呈现出疲劳、头疼、气闷等反应,在心理上外化出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等症状。不仅损害了个体健康,也破坏了组织的健康和利益。
据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 I T行业2000多名员工所做调查表明,有20%的企业员工压力过高,至少有5%的员工心理问题较严重,有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而据英国的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心理压力导致的疾病估计每年会使英国的经济损失8000万个工作日,每年的代价要高达70亿英镑。
心理服务其实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适器”,它可以通过组织管理的方式干预和减轻企业的压力。完善的心理服务可以通过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增强员工自信心、有效处理客户关系、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克服不良嗜好等方式,使企业在节省员工工资费用、节省培训开支、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改进生产管理等方面大获其益,最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有研究表明,企业为心理服务投入1美元,可节省运营成本5至16美元。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大多数都为员工提供了心理服务,每年的投资达数十亿美元。
心理服务在中国还未成为一项产业,是企业管理的一块“短板”。在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心理服务人员2.4名,而美国早在1991年就达到百万人口有550名相关服务人员。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心理服务也是一种投资,也能创造效益,开始引入了心理培训和心理干预计划,通过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辅导和培训,提供个人心理帮助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