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中国好声音》徐海星落选的那一幕
《中国好声音》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中国它的确以前所未有的模式和音乐魅力挑拨起观众的心弦。第11期是刘欢组四进一的半决赛,此期开始加入了媒体评审团打分。四位选手,权正东由导师决定胜出,袁雅维、吉克、徐海星,主要由媒体评审团决定胜出一位。意外的一幕:99家媒体代表分成5横排,每一排分别给袁雅维、吉克隽逸举牌时是齐刷刷一片,那感觉令人爽而过瘾;给徐海星举牌,每一排似星星罗雀,那感觉令人闷而难堪。。。徐海星复杂的表情里逞强出欢颜;刘欢的脸上那挂不住的惊愕,不知饱含的是心酸,还是怜惜?是揪心,还是挫败?
我是觉得,在那一幕徐海星所遭逢的是被冷落的尴尬,被否定的耻感。给出徐海星超低分,或许在大众媒体是意料之中,但我还是很差异,既然选拔好声音,徐是堪称有专业功底、音质、音准超好的好声音,在评审团眼里她何以如此不受欢迎?与其她歌手的选票何以如此大的落差?
任何令人意外或差异之现象,都是心理学的兴奋客体。我把媒体评审团首次的举牌打分,假定为怪异的“举(拒)牌一幕”,它至少激起了我欲探索“被选与落选”心理的好奇。
首先有点同情徐海星,媒体那连续5次缓慢、迟疑的对徐的拒举牌,显得对徐有些太残酷。我心存疑虑:那么多媒体代表拒举牌,难道是在之前商量了不成?抑或是后排的看了第一排拒亮牌之后的从众反应?还是人们早有对徐“不好信息”的掌握?好奇之下我百度了评论,据说是徐海星的“善炒作,台下华丽台上装清纯,做作,煽情以求同情”等绯闻封杀了自己。
这些信息,比较符合逻辑的解释了徐之所以获得的是超低分。这些信息不管真实与否,徐海星被媒体评审团拒举牌是定论、是事实,而这一事实背后一定有它发生的缘由。我感兴趣的,是“举(拒)牌那一幕”的心理学象征。
那一幕,吉克代表着中选,胜出;徐代表着落选,败出。虽然说能站上好声音舞台就已经是成功。但败出的现实感觉,绝不是成功的喜悦。
那一幕,袁雅维和吉克是光彩照人的星,徐海星是黯然落泪的鸟。尽管说淘汰出局并不意味着失败。但被淘汰的滋味绝不是胜利的感觉。
那一幕,有许多人际心理学的象征意涵。举牌是喜欢、赞赏、承认、接受的象征;拒举牌是不喜欢、不认可、不接受的象征。
被选,意味著举牌的象征意涵;落选,意味着拒举牌的象征意涵。人这一生,会有多少被选、落选的际遇呵?或许,我们终身都在被选与落选之中循环。
那一幕,一个人被置于大众“评审”的被选位置,犹如人被迫陷入一个不由自己的漩涡风,是否消停是取决于外力。即便你是一个好人(或好声音),那样的处境那样的位置下,你可以不是的。
人的成长过程,亦会经历许多这样的“你本来是,但你不是”的体验。但作为成人,能否承受现实的“落选”,取决于早期是否获得过足够的“被选”。比如一个幼儿,本来他是一个好孩子,但他不断受的待遇是被忽视、被要求、被否定,那么在他的内心世界会形成有多个“我不好”的自我,在他今后的人际模式里,会特别敏感他人的看法。所谓的神经症,也正是人过早过多经验了不被接纳的一种内心恐惧反应。
那一幕,吉克隽逸被选折射出:她的美丽、激情、质朴与时尚、真实与真情。。。是征服人心的吸力。
那一幕,徐海星的落选折射出:她的矫情、做作、掩饰。。。是被人拒斥的礼物。
那一幕,精彩和落寞同在。舞台上的她们都是深怀音乐梦想的靓丽女孩,作为“中国好声音”,她们都有极好的声音,甚至徐有更好的音乐天赋和实力,但她落选了。
这样的被选与落选反映,群体所崇尚的是真性情。在所有人类的行为面前,人们对真实的需求很大,但真实也很脆弱。在所有的关系中人一旦感觉到被欺骗,就会受伤或愤怒。
媒体评审为吉克隽逸亮牌,意味着被大众喜欢和接受。媒体不给徐海星亮牌,意味着大众对不真实的拒绝。好声音与真性情比较,人们齐刷刷举牌的是后者。
好声音并未因“好声音”胜出,再次证明一个人类真理:真实是超越所有好的好。人只要活出你的真实,你就是受欢迎的人。
人是欲望的生物,欲壑难填的欲望里人最想什么呢?黑格尔说,人的终极欲望是被承认。真是的,我们仔细想想,在我们匆忙的脚步中其实追寻的核心仅是——被选所象征的被承认、被接纳。换句话,我们所害怕所回避的仅是——被否定、被遗弃。
为了这个终极欲望,人们不停地在生活中被选或落选。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 玲 20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