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锢中的自我
人类的哺乳期在所有动物里大概是最长的,从出生到18岁成年,孩子都必须仰仗成年家长的照顾才能生存长大。在中国,一些父母认为只要给予孩子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比如吃、穿、住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却忽视孩子精神上的基本需要,比如尊重、理解、鼓励和信任,这些需要也称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才能从心理上开始自我成长之路。如果孩子精神上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常常会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停滞,内心自我处于弱小、无法确定及不能信任的缺陷状态。自我无法成长的孩子长大后,虽然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但心理年龄可能仍处于幼童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认知水平偏低,思想幼稚,想法、行为天真,遇事无法选择及承担责任。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严重脱节。
爱的需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爱就在父母对孩子言、行的理解中;在父母对孩子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中;在父母对孩子放手的信任中。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是孩子健康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和需要。爱是一种传递,上一辈的爱通过给予下一辈的孩子得到传承。爱更是一份尊重,尊重任何的生命,不以强弱、大小而有差异。
如果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意志和需要来判断孩子的需要,如果父母不能以孩子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孩子,孩子爱的需要就会得不到满足,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没有爱,孩子的内心自我无法成长;缺失爱,孩子的精神內壳永远似空洞;而错误的爱,更让孩子的自我在禁锢中无法呼吸。
所以,孩子成长中家长在给予孩子基本要求和规则范围内,还要有很多的允许、宽容和接纳。允许孩子在不断的体验和摸索中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宽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也只有在爱中,孩子的自我才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其实从一出生孩子就开始了自我成长的脚步,无论牙牙学语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幼童,孩子从来没有停止自我成长的追求。2—3岁、11—15岁,每个关键的年龄期,既是父母眼中最叛逆的阶段,也是自我成长的飞跃期。每个看似叛逆行为背后都有一个自我确定的需要,而每个自我主张的结果都是自我寻找的摸索。在一次次的磕磕绊绊,一次次的折腾和经历中孩子逐渐确立自我、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孩子的内心会越发成熟,心理行为也比较符合年龄特征。
进入成年期的孩子理所当然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寻求自我独立。而得到充分自我成长的孩子才有能力学习对生活负责,有力量面对成人社会的挑战。
19岁的小洁已经进入成年期,在遇到挫折时表现方式却是幼儿的方式——哭泣。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生命发展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小洁的行为表现反映出她的心理年龄仍旧处于幼童的某个阶段,和她的实际年龄严重不符。
如此看来,小洁父母对她的爱,很多时候不是爱,更像是一种控制。母亲以爱的名义控制小洁生活中一举一动,禁锢了小洁的自我成长之路。实际上不仅操控了小洁的生活,也阻止了小洁的健康成长。
小洁的父母为何要如此?
如果父母要从对孩子的控制中获得某种自我满足;如果父母要在弱小的孩子眼中感觉到伟大;如果父母害怕面对自身的痛苦;如果父母无法真正面对生活的责任;也许孩子的成长,是对他们自认为的权威的挑战,是对他们体现自身价值的威胁,也是对暴露父母内心弱小无助的恐惧。此时的孩子,会成为父母逃避自身痛苦的救命稻草,成为父母恐惧孤独无助的救赎。所以,这样的父母当然不能允许孩子真正长大,他们的内心害怕孩子因成长而离开。
所以,以错误的爱的方式对待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没有完善的自我,也同样是小时候没有得到爱的满足的空壳人,是内心自我孱弱的所谓成年人。
没有自我的孩子是可怜的,没有自我成长机会的孩子更是痛苦的。长大后他们是为了父母、为了他人而活的人,也是没有自我的空壳人。哪怕悲伤、哪怕喜悦都无法自己主宰。
看似成年的小洁,是一个内心自我没有得到成长的小孩。父母所谓的爱,不仅没有让小洁感到轻松,反而禁锢了小洁自我成长的脚步。沉重的愧疚如山一样压在心头,让她的内心深陷泥潭,始终无力主宰自己的生活。
18岁,本该是开始独立的时候,是成年生活的起点。而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小洁,却一次次在情感的牵绊中迷失自我。
陈侬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