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媒体报道

为了孩子保留婚姻好吗

作者:熊玲 时间:2016-03-16 浏览次数:1193




此文载于,《中国妇女报》2015.6.2

 

 

编者按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许多父母的希望。往往在婚姻濒临破裂之时,他们的未来是父母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保留婚姻的大有人在。可是,这种选择真的对孩子好吗?在刚过去的这个“六一”儿童节,许多婚姻处在破裂边缘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也许内心会更为纠结。本期,资深心理咨询师熊玲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给困惑者以启迪。


■ 熊玲

 

爱情婚姻心理学专家黄维仁博士提出:“父母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因为子女而留在婚姻中?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有好处?这一直有争议。”的确,这个问题考验着许多处在离婚边缘的夫妻,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亦各持己见。

根据徐安琪教授对上海市600对婚姻样本统计显示:美满幸福的占3%,糟糕而处在离婚边缘的占22%,其余均处于鸡肋状态。走在离婚边缘的婚姻,究竟有多少是因为困于孩子问题而不能抉择的?处于鸡肋状态的婚姻,是否也会因为担心“离婚对孩子不好”才勉强维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孩子咋办”的难题存在于许多想离婚的夫妻中。因为这很符合中国父母的心理特点和思考模式。中国父母,具有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的亲情情结,当自我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发生冲突时,一般会选择牺牲自己的需要,甚至会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对有些父母而言,孩子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

是否该为了孩子而保留婚姻?首先要界定,这时的婚姻是否已经名存实亡,双方本来想离婚,但考虑到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所以才不离。其次,要界定,维持失望的婚姻,是否只是为了不让孩子伤心失望。

接下来,要提出问题:这个目的能实现吗?保留失望的婚姻,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吗?其实未必,因为在这个决定的背后,存在着种种问题——

第一,爱的陷阱。爱的陷阱是父母意识不到的。父母的出发点是因为爱孩子,选择保留婚姻是手段(形式),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值得怀疑的是爱的形式,它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吗?爱孩子有很多方式,哪些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爱,怎样去爱孩子能让其健康成长,许多父母并不知晓。宁可忍受婚姻的不幸,也不能让孩子不快,用牺牲两个人的快乐来换取孩子的快乐,这是父母“伟大”的溺爱。

第二,想爱却不懂爱的困境。为了孩子保留婚姻的人,他们身上存在着不自知的人格弱点:过分敏感和依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严重不自信:无法面对孩子因父母分离而痛苦,无力承受自己离婚(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内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是一种隐藏自私的无私的爱。保留婚姻,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回避了他们的人格弱点;同时还满足了他们无意识的依赖情结,因为孩子在身边,可以满足他们依恋孩子和孩子依赖他们的感情需要,感觉有感情的连结,可以补偿婚姻连结的缺失。不能建设好自己的婚姻,能相信他们保留婚姻会使孩子健康快乐吗?

第三,隐藏了动机和危机。为了孩子而不离婚,婚姻在,却貌合神离;家在,却有裂痕。父母的部分初衷可能实现了,即在外人眼里,孩子是一个“家庭完整”的孩子,是幸福的,从而避免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怜很不幸”的歧视——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都以是否双亲齐全来判断孩子幸与不幸。父母可以忍受自己的不幸,但决不能忍受孩子在外面遭受冷眼和歧视,哪怕是以抑制自己的感情、丧失自我为代价。他们为孩子的自尊编织了一张光鲜的面子,其实又何尝不是为了保全自己脆弱的自尊和面子呢?这是中国父母的善意和“伟大”,也是中国父母活得很累的内在动因。

再看在一个有裂痕的“完整的家”中,孩子会怎样,但愿孩子如父母所盼望的,能够“健康成长”。不过,这需要有前提条件。如果说婚姻已名存实亡,就不是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环境。父母的存在虽然是实,但他们之间的爱与和谐的关系是虚,孩子会感知到父母之间真实的关系——除非父母在孩子面前成功地掩饰了不幸福,又逼真地表演了爱与和谐。但这不过是幻想,因为假装是不能解决饥渴和焦虑的,不可能装得下去。

接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会怎样:

首先,他(她)在周围的人际环境中不存在“没爹或没妈”的歧视,并在其他单亲家庭孩子面前会有一份侥幸和自信。

其次,孩子可能会内疚。因为他(她)会直觉父母的关系并不好,也迟早会知道父母是因为自己而不离婚,在孩子的意识里就会产生种种疑问:他们的婚姻与我有关?他们的不幸与我有关吗?我能让他们快乐吗?他们不离婚我真的快乐吗……孩子的潜意识里会埋下父母不幸福跟自己有关的隐痛与自责。

第三,孩子存在模糊的感知和复杂的体验。因为孩子面对的是两个客体,在父子关系里,孩子有意识接受着父亲的思想,潜意识里感受着父亲那份孤独、无奈的隐情。在母子关系里,孩子记忆了母亲的苦衷,潜意识里感受着母亲那份哀伤、无助的怨情。衍生出来还有第三个客体:父母的关系。孩子知道自己是他们两个人共同所有,但无法知道什么是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目标。在与双亲的关系里,他(她)接受的是矛盾信息、矛盾观念和评价,体验的是既爱又恨、既是又非、既宽容又敌意。比如,到底是父亲好、父亲有理,还是母亲好、母亲有理,还是父母都不好,是倾向于母亲还是倾向于父亲等等。对一个理性和感性认知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无法分析清楚和进行判断的。那么,这样一种关系隐藏的危机是:孩子可能学会妥协或回避、虚伪或圆滑、隐忍或破坏性攻击,孩子的个性里会注入不确定、不信任、犹豫不决、依赖等成分。

所以,为了孩子保留婚姻,实际上是一个存在潜在风险与代价的行为目的。

那么,离婚究竟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美国权威婚姻专家朱迪思·华勒丝汀对离婚子女进行了30年以上跟踪研究,结论是:离婚子女缺乏承受失落的能力,在事业上或人际受挫时特别容易受伤,对冲突特别敏感。总之,离婚子女的心理问题多。如果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也难怪许多想要离婚的夫妻,为了孩子而不能离婚的苦衷。

对此,我们需要理性分析。华勒丝汀对离婚子女的跟踪研究,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跟踪结果的报道,说明了离婚后子女的成长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婚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理论成立。从表象上,的确是离婚的事实给孩子带来了不幸,仔细想想,不过是离婚本身承载了这一罪过,离婚的裂痕因素和父母的教子无方,才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真正元凶。在离婚之前的婚姻中,孩子的心里已经潜伏了不利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离婚之后出现的种种症状只不过是显现和延续了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而已。

婚姻本身,既不能保证孩子能健康成长,也不能避免孩子不会受伤害。许多长久而和谐的婚姻里,也有很糟糕甚至犯罪的孩子,许多单亲家庭也不乏优秀甚至成就卓越的孩子。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婚姻的离合,而在于父母是否会爱孩子,是否会教育孩子。在婚姻里,如果亲子关系一直良好,父母用比较成熟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便他们的婚姻有变化,相信他们对孩子的爱和成熟的教育方式不会变,那么孩子仍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保留婚姻真能对孩子好,只有一个前提条件:重修婚姻关系。孩子的心理发育,必须是在富有营养(有感情的、和谐的、真实的)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里,才可能健康。不是有了一个家就行的,必须先正婚姻。如果夫妻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修缮婚姻,就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际环境,保留婚姻还不如离婚,对孩子的伤害相对少一些。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