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心理与疾病

小小:心理障碍形成过程

作者:熊玲 时间:2016-09-12 浏览次数:993





熊玲的推荐语:

         
   《心理障碍形成过程》 是非专业人士小小的又一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显那么专业性。我将它推荐在我们的自媒体,不是因它显专业,而是因为心理障碍,是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情,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人类行为的起点,始于需求。需求,和达至需求满足的行为之间,会存在什么,会发生什么,是非常不确定的地带,即便因需求而产生了行为,其行为走向何处,也是非常不确定的。但有一点可确定,就是人所体验到的难过,是需求的挫败。如果一个人,不知何种原因,总是常常遭遇着需求挫败,那他所体验的生活很可能是一种苦难。
         
    至于人的需求与行为,离心理障碍有多远,若我们从心理学等专业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小小在文章中,对心理障碍的层级作了简要归类,并对心理障碍的成因,给予了通俗的解释:外归因和内归因。再简单地说:人性本焦虑,人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本不是问题,恰是人对心理障碍的归因,或处理障碍的态度与方式,才构成了问题。每个人,你生活质量的高低,以及你心里感受是舒服或冲突,是跟你了解自己心理世界的多少有关。
             

    尽管阅读显专业的文章有枯燥感,但“心理障碍的形成”这一普通主题,可引发我们去思考:你了解自己多少?你是如何看待、处理内心冲突的?又是如何去实现你对需求的满足的? 还是那句话,不幸的原因来自你对自己的陌生。


            
         

           小小:《心理障碍形成过程》






    人的生存活动包含两大因素,即需求——行为。

    需求是以生存为前提需要满足的某些必要和相关条件。行为是为满足需求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因此,采取某些行为满足某些需求也就成了生存活动以及认知世界的主要内容。在生存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成功的、不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在今后的生存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的作用。

    一,生存活动过程

    首先,在需求出现时,我们会根据现有能力,采取直接的行为实施满足,即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客观世界是多样的、复杂的,在不同的客观事物面前,我们并不能顺利的满足所有需求。这时,我们会采取另一些行为,即不满足类情绪所支持的行为实施满足,包括:恐惧——逃离或求助、愤怒——攻击、悲伤——哭泣等,这些不满类情绪为行为提供了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力量,规范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一项生存活动中,情绪充分地发挥作用或流动标志着此项活动的完成,也代表着我们对活动结果的接受。

    因为人的特殊性,某些活动会由于某些干扰不能进行下去,即不满的情绪无法支持行为甚至不能表达。当人掌控不了自己的行为也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时,不满情绪被人的专利——心理防御所接管。

    心理防御是不满情绪不能直接对本活动有效时,采取的间接处理或心理平衡措施。包括:自我安慰、转移情绪目标、寻求补偿等等相对积极的措施,也包括在无奈时采取的隔离、压抑、否定情绪等相对消极的措施。

    被心理防御所接管的不满情绪在某种场合被类似的不满足因素触发时,不满情绪不被自己掌控而被动发作,试图借机完成未完成的活动。

    有时,人的某项活动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完成,成为待解决的问题或遗留问题。

        
    二,问题
   
    一项活动是否进行完毕最重要的标志是情绪,没有可实施的行为、以不满情绪作为结果的活动为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两种:内归因、外归因。

    需求是生存活动的目标,某些观念、认知的介入,使需求被否定或存在冲突的需求,而使活动无法进行的为内归因性问题。即活动本身存在冲突的目标或冲突的情绪,而没有行为方向或有两种相悖的行为方向,是神经症性问题、神经症的基础问题。

    外归因性问题是了解需求的合理性,有明确的目标、有匹配的情绪、有不满足的对象,是在有指向的情绪之后对行为的可操作性持否定、怀疑态度而无法完成的活动。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基础问题。  
 
        
     三,外归因问题

   (1)一般心理问题

    在外归因性问题出现后,持续一个月或断续2个月仍没有解决,活动以未完成的形式进入记忆,在回忆或遇到不满足对象时,不满情绪没有消减,甚至越来越强,为一般心理问题。

    问题发展成为一般心理问题的时间段也正是人的记忆周期,即对存在超过21天的信息,以相对稳定的形式记录在大脑中,作为问题保存下来,在回忆或输入本活动相关信息时情绪被触发。现实中被伤害了一次,心理层面却貌似被伤害了N次。所以即使问题出现了,我们仍然有一段将其解决的时间,这是不成为心理问题的机会。

   (2)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一般心理问题的泛华。

    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不满情绪在新的活动中被类似的不满足因素触发,不满情绪与新的活动关联形成因果关系,从而使问题扩大化为泛化。此时的不满情绪与当下的活动不匹配,称作负性情绪。
    
    严重问题中主体在负性情绪的支配下对新的的活动内容、结果、性质等评价相对主观,通常借用了一般问题中的某些评价。泛华严重的,负性情绪指向比较大的范围时,为偏激或反社会人格。这种新的关联不被社会所接受,被称为人格障碍。

    负性情绪是与现实活动不匹配的情绪,它其实也包括满足类的情绪。因此,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体现在另一种相反的状况之中,就是对所有人都信任、没有防范之心的人身上,属于信任的泛化。包括上当、受骗、被拐卖之类的问题。



     
         
    四,内归因问题
 
   (1)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当内归因性问题出现后,持续一个月或断续存在2个月左右仍没有解决,活动以未完成的形式进入记忆,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一般心理问题相对应,只是不满足原因不同。一般心理问题有单一的情绪,因行为受限而无法满足。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有冲突的情绪,没有行为的方向。

    神经症性问题通常发生在没有需求自我等一类“道德”标准高的人群。因观念否定了需求的合理性,通常以焦虑为基本情绪,对情绪的原因或意义无法了解,发作的形式也相对被动。    

    (2)神经症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中负性情绪在新的活动中被触发后,发作的环境或物品被当成不满足原因。这个关联被主观所认定成为新的因果关系后,泛华成为神经症。这个关联不被社会所接受,即心理过程异于常理被称为心理障碍。

    在神经症性问题被触发的环境中,一定含有某种引发不满足的因素,因本人并不了解不满足原因,而将新的活动中的其他不相关因素解读成不满足原因并关联成因果关系,出现错误认知。而这些错误的关联在自己的心理层面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就是长期压抑的冲突的情绪找到了假定的对象——不满足原因出现,否则情绪没有合适的理由。也开始有了针对假定对象的防范措施。尽管找错了对象,但这的确使情绪由冲突转变成了有所指的单一情绪,是重新认识不满足的机会。

    神经症与一般问题、严重问题一样,也有了情绪对象,只是神经症的情绪对象比较明显的与现实不符,不被社会所承认。当一个从小被狗伤害过的人,在成年后仍惧怕一个大狗时,我们觉得还正常,能够理解。当他怕一个可爱的小狗时,我们觉得有点奇怪,但还能接受。当他怕一个毛绒玩具时,我们就觉得他不正常了。其实就是问题的泛化、对象的替代。

    因负性情绪的类型:恐惧、焦虑等;因对不满足原因的指认:场所、物件等;因采取的缓解症状的措施:逃避、仪式补偿、退行、转移、替代等,我们为各种泛华后的内归因性问题取名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症。   

        
    五,解读
  
    人出生后是以自身的生存系统即本能来生存的,其中感觉作为需求的感性评价依据,感官作为对客观对象的识别系统,情绪作为对客观对象的态度并为行为提供矢量性能量,自身的各种能动性作为行为的操作工具,大脑作为记录仪。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认知,包括:面对某种的客观对象,某种行为可以满足某种需求,某种行为对某种需求无效,某种需求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某种需求一直无法达到等等。它们排列组合后形成一条条路径,经过验证、对比、确认、统合后,储存在大脑之中为自己所用。我们外在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操作模式都是由大脑所记录的感觉、感知、情绪、行为等心理过程所支持。

    人最初就是同其他动物一样以生理需求的生存目标的,在认知形成之后,我们基本上靠经验来从事活动。包括重复有利于我们的活动,回避有害于我们活动等等。因此,心理需求是以理性上对活动结果的利弊评价以及情感所指引的方向为目标进行活动。包括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活动,也包括能带给我们舒适、快乐的活动以及可以完成不满足情绪的活动。

    完成不满足情绪的活动是本文章的重点。反复发生或影响重大的问题,在长久没有得到解决时,不满足情绪留在记忆深处。不满足情绪在新的活动中被触发后,记忆中的情绪反应作为负性情绪干扰新的活动。我们因此得到新的认知,新的因果关系,使一个基本单位的问题复制成N个问题,甚至因新的关联产生心理障碍。

    泛华本是人的举一反三、逻辑推理的能力,用在了问题上也使问题得到了推广、应用。即善于统合的人也善于泛华。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时,也就是发现了负性情绪,发现了与当下活动不匹配的情绪,发现了不了解的情绪。这时,我们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因为许多时候我们都在把负性情绪当做不满情绪来使用呢。

    跟随负性情绪,回到基本问题中。重新了解需求的合理性可体验与之匹配的情绪,如同在拿别人的东西和拿自己的东西时,情绪是不同的。当有了自己的合理目标时,放下对结果的推断,尝试用当下的能力满足自己,如同我小时候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试着做了,从而得到行为的可行性经验。当我们现有的能力仍然达不到目标时,去学习、去求助,提升行为能力。每一个有效行为都将结束前一个不满情绪。当我们尽力了仍然做不到时,说明我们不适合,接受现实,心甘情愿的放弃这个目标。因为没有人可以达到所有目标,放弃本身就是对活动的完结。

    心理障碍是心理过程受阻或出现错位,以心理过程不统一为主要标志。心理学各理论皆从一项活动的某个阶段入手,诠释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等,引领我们了解自己、帮助自己。我们可以在活动的相关阶段修整认知,解除困惑及痛苦。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