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心理与疾病

熊玲:我为何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作者:熊玲 时间:2017-03-27 浏览次数:355







       为什么讨厌自己母亲,最后自己却变成和她一样的人?还有可能改变吗?


      提问者所提之问,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人格)现象。不可否认,被讨厌的母亲形象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拯救型,她们以牺牲自我的“强大”控制他人;一类是受害型,她们以牺牲自我的“苦难”控制他人。但,为什么这样的母亲令人讨厌? 人(我)为何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人?
 
  拯救型和受难型母亲,听起来像是施予者和受予者,或是强者与弱者的反差形象,但她们的内心都一样:敏感脆弱,渴望承认。这必然导致她们终其一生费劲力气,即,无意识的用种种控制手段以牺牲自己,而获取他人的接纳与认同。两者的区别仅在表现形式。



  拯救型母亲是那种精明的,强势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比如一个家庭,里里外外都得靠她,主要是里外的事情她除了操心、指挥,还抢着干、包揽着干,她是家庭乃至家族的佘太君。这样的人怎会令人讨厌呢?或许,在朋友、同事关系中,拯救型母亲是受敬仰和欢迎的,但这只能是短暂,或偶尔相处的印象。若长期相处,朋友或同事自会因压力而疏远她。原因很简单:拯救型的人对“需求”完全是一厢情愿,人际相处没有边界,别人的事就是她的事。


  那么可想,拯救型母亲在亲子、婚姻等亲密关系里,那另一半长期地(被迫)享受,或接受着她伟大的拯救与付出,将会是什么感受、什么后果?常见的:那另一半,特别是孩子会变得超级自恋——自负、依赖或是冷漠、叛逆。拯救型母亲本身,也会因一味付出,却没应有回报(接纳与认同等)而深陷心理失衡、情绪躁郁。


  现实中,那一个个由自信骄傲的女人变成为好攻击的怨妇,比比皆是。怨妇,谁会喜欢呢?怨妇的眼里只有她讨厌的人,而人,也都讨厌怨妇。 


  受害型母亲则相反,她们显得平静、懦弱、顺从,对责任的承担,显示低调的默默付出、忍辱负重。这些似乎不令人讨厌,只会令人怜惜。可是,在长期相处的亲子、婚姻的亲密关系中,受害母亲的“受虐自我”恰是破裂关系的始作俑者。原因同上:受害者对“需求”仍是一厢情愿,受虐受难都只为掠取“关爱我”。


  她们的弱形象较比拯救型母亲的强势,有其更隐蔽的杀伤力,如“苦肉计”能绝对牵制对方。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受害型的弱势,胜过拯救者强势的控制性,这就像被动攻击,总是比主动攻击来得彻骨的冤屈、隐痛一样。所以关系中的孩子或丈夫,若面对一个受害型的母亲,或母亲式妻子,似乎必然
背负道德十字架:若有任何独立、分离的需要,都将被拷问你的良心何在!


  现实中,那些被孩子轻视、疏远,被丈夫虐待、离弃的受害型母亲,也比比皆是。




 
其实,与受难型母亲和与拯救型母亲相处一样,最终都会感觉很累。仔细体会一下就知,在她们身边的感受...是压抑。你时刻都能嗅到:受难型母亲的脸上永远泻着苦难,她的情绪总在透露一个讯息:我受苦都是因为你!试想:母亲受苦,孩子怎敢幸福?拯救型母亲的脸上永远挂着权威相,她的情绪也始终透出一种愠怒:为了你,我付出了全部;你让我非常失望!试问:母亲不快乐,孩子能开心吗?

  以上
两类型母亲的作为或人格特质,都在提出一个疑问:当母亲的爱没有爱的温度,被养育者如何能感受到爱呢?更糟的可能是,被养育者成了他所讨厌的母亲一样的人。


    
  从成长的角度看,凡母亲不快乐的牺牲和付出,都不可能令人舒服,只会令人反感或抗拒。可是,那反感的东西怎么跑到自己身上了呢?

 
解释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是——反向认同。即:人与人是控制与受控的关系,受控方长期处于强迫认同的结果。父母习惯以强硬、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活,如孩子不听话、不喜欢学习,父母严厉惩罚,迫使孩子吞下“给予”。细分析,这种被强加的人格(感受、想法、行为风格等)因素,孩子既没法拒绝,又没有被消化(主体极不情愿消化),久而久之,这些强迫性认同被压进了人的潜意识,最终形成的多有冲突性人格结构,表面强烈反对的,却潜移默化的慢慢接受。

      

  再打个比方以帮助理解,若一个人长期饮用未经处理的自然水,易患结石症,若长期呼吸在雾霾下,易患肺癌。同理,一个幼小的生命,若长期注入的“消化不良”品,包括一次性的“消化不良品”如被迫辍学等,都易出现人格或心理病症的。我们的文化中,凡有专制的地方,凡洗脑似的教育都是利用的反向认同的原理。




 
至于“成为了自己所讨厌的人,还有可能改变吗”?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改变,都起始于有改变的动机。虽有什么“江山移易秉性难改”之说,却更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道理啊。一般情况下,成人后的我们是可以选择要不要继续我们原生家庭养成的模式,当我们真能体会它对生活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会有较强的意愿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因此,你想改变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你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也在于你有一种,对自己能改变、能实现自己的绝对信任。就每个人来说,做前所未有的改变,都必将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总归是好。


  这一有社会代表性的问题,仍继续在提醒我们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早期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爱与责任是何其重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可以除掉自卑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

脆弱的本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为什么老是脸

任性的性

有一种感觉叫不服

离开你的夹缝

路怒症的心理分析及对

他人眼里我是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