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青少年心理

水柔:谁动了孩子的“逆商”——之“过度保护”

作者:水柔 时间:2017-09-24 浏览次数:229





       在儿童的咨询中,父母经常会谈及到一个担忧:我的孩子抗挫能力很差,一点点小的挫折他就会很受不了,情绪和行为都不受管控,我真的很担心,他如果以后遇到一些重大挫折,能扛得过吗?


       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个案问题,孩子的抗挫能力较低在现今社会已经变成了越来越普遍的问题,我国低龄化儿童青少年自杀率的逐年攀升就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

       随着这个社会现象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概念,比如“逆商”。逆商,全称逆境商数,英文简称AQ,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此定义摘自度娘)

       逆商,前提是要先有逆境。可从现今社会来看,我们的很多父母们都生怕自己孩子被折腾了,一个个身先士卒,企图帮孩子挡住所有的困难,尽最大的力气想帮助孩子趟平成长之路上的沟壑。

       既然父母在心里已经预设了:逆境是不好的,是危险的,是需要躲避的,那自然就会影响到父母对待孩子的保护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对逆境正确的认知。

       没有逆境的磨练,没有对逆境的正确认知,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的逆商。护犊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保护幼崽的安全,让他们无恙地长大是所有父母的责任,适度的保护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事事包办。






       中国父母对孩子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护犊之情,尤其是在现今独生子女家庭里。这样的“过度保护”,到底有没有动孩子的“逆商”呢?

       你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和探索本是一种强大生命能量,是孩子获得生命活力和学习生存技能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

       孩子最初就是用他的眼、耳、嘴、鼻、手等各种身体感官去感知和连结这个世界的,如果他抓到了一个东西放进嘴里,发现是苦的,他就会吐出来,以后估计也不会再抓来吃了;如果孩子曾经被烫过,那被烫过的记忆就会让他远离火源,学习到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初的逆商教育,父母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孩子用他的身体去感知他的世界,其中也包括适度的危险,受一些小小的挫折,并在小小的挫折之后鼓励孩子继续坚持探索的勇气以及学习如何去回避危险的技能。

       而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画面是:孩子屁股后面跟着一大堆的成人告诫孩子,这个危险要注意,那个危险不能碰,在孩子还离“危险”很远的时候就将“危险”和孩子隔离开来,看似孩子并没有碰触到真实的危险,但他却从周围人的话语里、眼神里、情绪里感知到了潜在的危险,在大脑里植入了比真实危险更可怕的东西:对于莫名危险的想象的恐惧。

       风险被过度地夸大,会给孩子造成“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意识。孩子会在不可知恐惧的吞噬下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这种停滞本身就意味着一部分生命能量的丧失。具体到孩子的行为上:就会表现为退缩,无法面对困难,或在面对困难时抓狂、失控、不知所措等情况。

       过度保护,使得孩子承受挫折的阈限值是极低的,因为对真实的“危险”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判断,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孩子们脆弱的神经,引发他们内在的恐惧,让他们随时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都是对困难的一种过激反应)。选择”战斗”的孩子会表现出情绪狂躁、对外攻击等行为,而选择”逃跑”的孩子就会更加地退缩,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或者就是直接情绪崩溃。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逆商”低,这是必然的。因为一直生活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既让孩子失去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然勇气,孩子也无法在与真实的世界的互动、探索、摸爬滚打中学会去感受和应对“逆境”的任何策略。

       过度保护温情面纱下遮掩的另一个事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因为对孩子担心,才会过度保护。而担心的潜意识台词是:我的孩子是无能的,无力保护好自己的,所以我要处处保护好他。殊不知,过度保护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他本身应对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的能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积累起来的良性经验和正向情绪是孩子建立一个健康自我概念的关键,每一次的困难都可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作为基石,孩子的自我概念就容易成为空中楼阁,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外界的干扰让他觉得自己无力掌控时,他的自我就会坍塌。

       相较于经历了打怪升级过程的孩子,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更容易滋生无能的“自我”。通常父母认为自己费尽心力给了孩子一个足够“好”的环境,在这个“好”的环境里,一切都是安全有序和可控的。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你创造的这个安全有序和可控是对谁的呢?它到底是父母缓解自己焦虑的需要还是~孩子真实的需要呢?





       如果这种保护只是为了增强父母自己的掌控感,而非孩子内心真实的愿望时,孩子就会因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而感到无能,日渐沮丧。很多孩子喜欢电子游戏,是因为他在游戏里找到了一种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掌控力。每个孩子都有打怪升级的能力,游戏中这种办法打不死,他会想另一种办法,直到打死怪物升级为止,这个过程带给孩子无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现实中,这种驱力被阻断了,各种怪物已经早早被父母给打死了。他总是被安排的妥妥的,被保护得好好地,只需要完成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就好。这样的孩子,当他一旦看到自己的生活总是握在别人手心里,他无力也无需为自己做些什么的时候,就会陷入到一种对自我价值存在的否认当中。

       无能感和无力感无疑是对自我价值否认的一种最沮丧的挫败感。很多抑郁症患者就终日生活在无能为力的折磨之中。人类有一种死亡叫做精神死亡,当精神死亡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会选择舍弃生命这一极端的方式了结精神的痛苦和麻木。

       心理学家霍尼说:每一粒橡树种子都有能力自然地成长为一颗橡树。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生命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父母相信这种能力,支持祝福他,孩子就会破土发芽,冲破土壤的黑暗和应对各种恶劣天气,最终长成一颗大树;如果父母否认这种能力,始终把孩子看成一粒弱小的种子,圈养在大棚温室里,那么孩子也将带着这种自我否认去回避他成长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只能长成一颗幼苗。因为在过度保护的温床里,他已经丧失了成长为一棵大树的力量。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水柔相关文章:




        水柔:贺涵为何爱上子君

          水柔:从“礼让行人”说起

       水柔:善良是有力量的(一)

       水柔:善良是有力量的(二)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