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神经症治疗

熊玲: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三)

作者:熊玲 时间:2020-03-22 浏览次数:18

——抑郁深处有什么



(注,此文续前:“耻感在神经症内部的威慑”)






(三)疗愈之路


神经症的疗愈之路大方向有二:自我疗愈,接受心理治疗。我作为心理治疗师,此文简述后者,更多意义上是对治疗师所讲,并引用我未发表的一篇学术会讲稿:以动力学视角-谈主体间治疗神经症。全文如下:


1,为什么是动力学-主体间治疗“神经症”而不是其它?


它们间有趣的关联——


(1)象征性理解:心理动力学犹如精分流派的母体;主体间治疗犹如母体的进化派;神经症犹如是进化派的优质客户。另,我接触的神经症多,熟悉他们;也喜欢进化派。


(2)动力取向的主体间治疗,想传递这样一个真理:人的心理困境,一开始便由人际冲突所构成,即是胎儿,他/她就已经跟母体有或冲突或协调的情感交互了,那么解救心理困境,必然是依赖主体对自己内在与外部关系的觉醒与改善。


(3)对神经症的关键词:神经质人格 无意识情结 主体感冲突


(注:人有两重性,主体性和客体性。前者指人的主观能动,体现于创造、掌控性等需求与满足;后者指人是被造之物,体现于对“客体”依赖、归属感等需求与满足。常态是,人的主体性>客体性。


神经症个体,两重性失衡。依动力学角度讲,是俄狄浦斯情结下的人格或欲望冲突,被冲突所控不能自我,或叫主体感不安。根源:母婴关系创伤;非主体间的原生关系,即人被当“客体”养、自主性受抑,人格特征显被动性、奴役性。)


因此,如果把主体间关系比作治疗容器,那这一容器,很适宜神经症的主体感成长。





2,动力学模式下,主体间治疗情景的双向性


(1)感受(流动)的双向性


关键词: 阅读感觉 不分析不评判 真实有效性回应


(注:高更的艺术理念“不要刻画你眼睛看到的,要表现你感受到的东西”,最能说明动力学-主体治疗立场:从感觉、感受出发,再来回,再深入...不断循环,从而将潜意识情感和需求意识化。


另,依赖治疗师主体的感受力...识别来访者主体,是缺陷移情,或冲突移情?以决定治疗方向。神经症更多是冲突移情。)


(2)关系动力的双向性


神经症多是中长程个案。提出,推动主体治疗关系的进程靠什么?


1)动力投入的双向性


治疗师主体的贡献:稳定性,中立性,共情能力(这些,本是令对方主体产生理想化移情的“客体”。康伯格:通过反移情完成包容,是最深的共情)。


神经症主体的贡献:痛苦,付费,改变的动力。


(注:人类的每种关系,都充斥了爱恨情仇。动力学背景下,连接主体关系的动力,亦然是双方主体的爱恨,及深层的链接需要。来访者能找上你,能不断向你付钱、向你讲述他的痛苦,是倚靠主体间关系的动力。前提必然是:治疗师主体有可贡献的能力。)


2)获益的双向性


治疗师主体的获益:亦被治疗,价值体现,包括反移情的利用等。这,又继发成为“动力投入”的资源。


(注,前提是,治疗师主体始终觉察:主体间场域是否有利于来访者“看见自己”,如:非主体性的原生关系;混沌的自我经验;真实的情感和需要?是否有利于来访者觉醒“做自己”?)


来访者主体的获益:在主体间治疗进程中患者获益是渐进的——


首先,感受的打开与深入。体现在:防御性解释少了,感性的东西多了。如,抑郁症患者,能自在的表达愤怒,包括对治疗师的不满;强迫症患者,能轻松呈现(曾被压抑,或难启齿的)恐惧、羞愤等感觉,呈现的梦境更多了。


其次,主体感的提升。欲做自己,本就是生命成长的核心动力,来访者或神经症的主体感,只不过是被压抑了。主体感的提升体现在:能逐一看见自我内部的“主客体关系”模式,逐一调整自己的自我认同。


治疗情景中,来访者不断呈现出,他/她的觉察和确定感增强了,在现实中跟人相处的感觉,更自由些。如抑郁症患者说“我可以拒绝..了”,强迫症患者会说“我感觉顾虑少些,能抉择的事多了些”之类。






3,引发我们,助来访者看见潜意识中自我“主客体关系”的几点思考:


(1)理解神经症有本质的共性:如抑郁症和强迫症,其一“自体主客体关系”是不同版本的“霸道超我—虚弱自我”配对,如:控制性父母-失控的小孩、批评型父母-羞怯的小孩、担心的父母-无助的小孩。其二,攻击性压抑。其三,再优秀都自卑,再拥有都不踏实。


不同在:抑郁症,对自我的彻底否定、攻击;强迫症,控制不了的强迫性进取,或强迫性放弃。但他们的人际,或依恋模式又相同:“你好-我不好”的回避型,“你不好-我也不好”的不安全型。


(2)动力学视角的主体间治疗,实际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借助来访者外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帮助他觉察和反省自己(潜意识)的“自体主客体关系”。


(3)“自体的主客体关系”是丛中老师对主体治疗的新概念,意在治疗情景中,去呈现和揭示——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以达致:来访者对自我“不良人际经验组织”的看见、理解、转化,达致:来访者的主体性提升、自我感的“内外一致”等效果。


我的体会,丛中提出的“自体的主客体关系”观点,既是精神分析发展的新维度新元素,也是主体间治疗神经症的一条很美的途径。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