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欲望着停顿的欲望
(1)对停顿的依恋
半年前打算写篇关于停顿的文章:“停顿之妙”,不料被停顿了下来。回顾那时,似乎对所有写作都欲想停顿,但又欲罢不能,感觉思想和写作,以及表达思想是我的生活部分,不可停的。想想,应该是人的有些欲望可以停顿但不可停止,生活不外就是吃喝拉撒睡的昼夜循环,人生不外就是走走停停的生息轮回。人生理生命的维系,需要个体有好的消化与排泄功能才可保障新陈代谢,人精神生命的发展,需要个体有行动与歇息的能力才可实现欲望的代谢。在这走走停停的旅程中,我仿佛更依恋停顿。想写关于停顿的初衷,是参加苏晓波双人舞工作坊之后,连写了几篇“感受舞动中的精神分析”,拟“停顿之妙”作为系列文章的末篇,可真正撰写时,感觉写不动,自然停顿了。
这样的“停顿”挺奇怪,觉得它有奇妙之处欲呼出,且欲言又止。停顿之妙妙在哪?欲言又止被什么所制?我至今不知所云。
许是停顿本身的功能:抑制,对能量涌动的抑制?有句话叫“人一旦动起来就不消停,一旦停下来就难动起来”,什么意思,又为什么?
我对写“停顿之妙”停顿后,并没甘心停止写有关停顿,于是追问自己,这又是为何?你能忆起当初的停顿之妙吗?此刻对“停顿”思考的涌动,是对之前“停顿之妙”感想的延续,还是停顿之后对停顿的新领悟、新解读?好像是,又不是。
为回应这些问题,我再次阅读苏晓波的“赛修拉——从似是而非开始”,给我更深刻的感觉是:人是被是是非非所包围,欲冲出去又撤回来。你看,那么多人总为对错的真相,或较真或厮杀,又因为寻求真相之艰难,而逃避而退缩。我们总在非常态中寻求稳定和常态,又总在厌倦常态中追求变化和超常。人,真是世上最稳固的动荡之生灵,在无数正负极式的道路上颠沛流离。
再次体验停顿,我感觉停写“停顿之妙”的感觉并不妙,因想写出它,但没写出它我便有挂碍、不爽。于是,停顿中生了决定:写出关于停顿的哲学思考。
(2)对命题“停顿之妙”的念想
◎ 舞动停顿的灵感。苏晓波老师的双人舞工作坊,让我们在舞动形式中,体验精神分析的跟随与停顿(且称为精神分析的技术)。当你,沉侵于或幽缓或激昂的旋律、舞动过程中,时不时地突然被截断、停顿,然后体味停顿间的肢体和心灵感受,此刻每个参与者的仪态、表情、身体语言、感受......异彩纷呈。人在主动或被动选择时,倚靠停顿,可助你辨析方向、看清所需、作出抉择。反观现实,我们的生活总是步履匆匆,难能停下看看目标;我们的大脑更是穷思竭虑,难能歇下来感受内心,是否从容淡定?
我思虑着,有人之所以悲叹生活好累,只因他对生活放慢的忽视。联想到列维•斯特劳斯在一部著书中,描述(北美太平洋西北海岸一带的)土著部落人的生活姿态:如果他们群聚赶集或迁移,他们会每走一段路程之后,就停顿下来,以便灵魂跟上来。这朴素的人生哲理令人感慨。
◎ 舞动与赛修拉。多年前看过几篇苏晓波的“赛修拉——从似是而非开始”,觉得深奥,但似是而非的懂了点什么。参加他的双人舞工作坊时,对“赛修拉——从似是而非开始”有一种忽然被唤起了什么的感觉,不禁再去重温苏老师写的赛修拉......而那“一切从似是而非开始”的意味在胸中涌现。舞动体验的精神分析,很像是一种令人神往、懵懂中觉知着什么;仿佛内心孕育着什么,这种感觉下重要的是等待,等待。等待呈现与发现。于是,我对停顿有特殊好感,因它满足了我等待的需要。
舞动进行时,不断有被迫停顿的杀啦,分明是摇晃、失控的感觉。平行到生活中,人在冲动满足的过程中忽被掐断,会是什么滋味呢?有时语言无法把一个人真正的需要表达清楚,舞动作为内心感受的表达,人们或许会选择不同的舞动方式表现相同的主题或情感,但无论如何都是个体认识自我的一种特殊方式。我舞动,或叫生活中进取之时,感觉着兴奋和释放;我停顿,或叫生活中茫然之时,感觉着沉思和宁静。
◎ 似是而非的给予。参与舞动治疗的学员,跟来访者一样,总想从老师那里得到某种东西,至少对一个提问要一个答案。苏老师对种种“不确定和疑问”,总以似是而非的回答来回应要答案的诉求。比如对“如何把精神分析做轻松、做透彻”的回应,他说:其实心理学这门学问并不高深,就是一种你对生活的真实态度,然后又说:其实这很难,是很不容易,是难以穿越的。对好多提问,他都那么悖论地回答。让你觉得,生活就是充满悖论的角逐场,就悖论的人生难题,你得要有承受难题的人生态度:顺应河流,顺其自然,去发现、利用、创造适合你的生活轨迹。
从阅读“赛修拉,从似是而非开始”到舞动体验的感悟告诉我,生活无处不是迷乱与真谛,没人给你答案,你能发现什么又能发展什么,惟有自己在似是而非中锁定目标,找到答案。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一样。苏晓波讲到:一个人没有办法百分百理解别人,心理医生也只是无限接近而已。对来访者需要的答案,你给出的或许值200元,但若是你让他自己给出的,值价2000元。我们的症结是不自觉给予很多解析,生怕没给到对方什么,唯恐对方觉得自己不够专业。那么,你若能做到“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你去满足他的需要、替他解决”,你就得进入、深切掌握精神分析的艺术,深切感受抑制与移情、冲动与停顿的能量流动,修炼出“赛修拉,一切从似是而非开始”的本领。
无论哪个领域,哪个方面,要拥有能量、能力,你都得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耐性和觉悟。等待吧,一切从似是而非开始。
(二)停顿的隐喻
(1)空
空即无,即满。人心的容量是无限,也是极限的。用两种人来说明,一种是唐僧型,他永不停息的叨念本身,意味满腹欲求,但又是不断溢出的正经废话,即意义空无。类似的有祥林嫂型,心被哀苦填满,没纳喜的位置,行为模式只能不停地诉苦。另一种是悟空型,他充满灵性与快乐的人生,既有无限欲望、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能接受规则制约、能承受满足欲望所附随的代价。
人们往往执迷“有”,不接受“无”和无所象征的种种丧失。比昂认为:如果存在着“无”,就一定存在着“有”,精神分析背后的不变性,就是“有”与“无”之比;心理疾病者,正是缺失“有”与“无”的变通,而固着“万无一失”,只可“有”,不可“无”。在一些神经症患者身上会发现,其心里仿佛刻画了某种“不存在之物”,意指:被爱、被认可、自信、理想等等,这些作为深度缺乏,成了一种无法忍受客体丧失的心理机制,致人总处于不安全状态,为安抚焦虑,这些“不存在之物”成为了他强迫性追求的目标,但又始终追逐在虚“有”的目标中。
然而,缺乏并非来自“无”的存在,而是对“有”的迷惘,饱满也非源自“有”,而是源自对“无”的承受,以及对缺乏的修缮。
叨念、抱怨的生活模式,隐喻体内废物(废话)向上的排泄,象征心理秩序的紊乱。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你的生活态度,将把什么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决定着你的生活品质。事实上,我们很多人被物欲和功利追赶,忙碌到只剩虚无、富有到只剩下钱。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人需时常放慢下来整理自我,获取净空的心,方能容纳新的物;也只有在追逐的停顿中,方能体悟“淡泊以能明志,宁静以能致远”的真谛。
(2)欲望梗阻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消化不良,心肌梗塞?这不仅是临床医学的话题,也是一个人文哲学的问题。
有一个公务员讲到,他高考那年患了脑血管痉挛,之后每当遇到考试或执行重要任务,都会复发脑血管痉挛之痛,尽管如此,尽管现在还没多大成就,但他坚信自己从不服输的精神会驱策他不断进取,并能克服紧张性头痛。这里,若用精神分析学说“症状是掩饰问题的谎言”来解读,脑-象征理性,血管-象征欲望,那么他(公务员)的脑血管痉挛,非常隐喻地表达着:他强烈的强者欲望,被他强大的理性逼到了梁山,不成功便成仁。痉挛,象征执著欲望的梗阻,而其实,是长期被高压的脑神经通过痉挛,迫使人的大脑休息;反复的痉挛,隐喻强迫性重复的创伤一再被惊吓、颤抖,和情绪失控之后处于的被动停顿、休整状态。
人的症状本是恐惧“不好”的投射,说好听一点,症状并非掩饰问题的谎言,而是对欲望的婉言拒绝。就好比,一个人总是哮踹,他其实在婉言表达“给我自由吧,我被你控制得快要窒息”,一个人总是肩痛背痛,其实在表达“我背负的太多,却放不下”。
问题是,我们为何不能直抒愿望,又为何需要追求和停顿呢?我很茫然,只可是似是而非地认为:人停不下来的背后,是那诸多无处安放的冲动,如,对完美的渴望,对确定感、稳定感、绝对安全的求索。那么一个人何时需要停顿,何时能够停顿,应受制于他对自我需求的觉知,和自我实现的满意程度而论。
(3)抉择与延缓。
人生如一场不断做抉择的游戏,小到选择穿什么款式的衣服,大到选择谁做我的老公老婆。不幸的,有很多人的选择恐惧,是因为对优选、正确选择的极不确定,才逃避抉择。却不知,这也是一种选择。
人的焦虑来源,往往是那无休止的追求,或选择“绝对正确”,却又不断遭遇“不正确”选择的懊悔,于是他养成了一种行事风格:谨慎选择,再到停顿做选择,这同时,他也停顿了生活的趣味、生存的意义感。
关于延缓的隐喻,举例说明,某天我跟两朋友玩塔罗牌《奥修禅卡》,其中一个朋友连续几次抽到那张叫“延缓”的牌,它给我们三人各自投射出的感受竟然一致:怪异、模糊、似是而非。当然也留给了我无尽的联想:孕育、等待、挫折、拒绝、盼望之类。可我仍有揭秘“正确性”的好奇,按耐不住翻阅了《奥修禅卡》的图片“延缓”,它的画面是:一位身着彩虹色衣服的女人,神情凝重地在窗架内凝望充满生机的外界,画面下的文字阐释大意是:为何图片中那个女人生活在一片灰色的风景里?人(她)本身是可以活得很精彩,但她不能够做到,因为在她的头脑里还有很多“如果搞不好?”,她迟迟不行动,被迫停滞了生命的生机;事实上,延缓事情唯一的结果是,一种今日“未完成”或“陷住”的无趣和沮丧的感觉。
我觉得,这很好的阐明了神经症一类人的状态,他们不能成为自己愿望的主人,是因内心负载着欲望,头脑里有太多“万一不行?”,结果他们总是被陷在停顿中无发展。
延缓是不能抉择的产物。但,延缓也是新行为的孕期,就像那个并非荒谬的道理:胆怯是勇气的条件。
我对“延缓”意义似是而非的感悟中,依然模糊地认为,人能清晰的抉择,必然伴随心静的停顿;人的选择不能,必然于延缓中衰老。如果说,探寻生活的真相是“赛修拉,一切从似是而非开始”,那么追求生活的方向,则可以是“感悟,一切从停顿开始,从顿悟走向理解”。
很巧的几天前看微博时,我被一条微博截住、停顿了视线,名叫乔妍姬的微博:有时候一阵风,一个场景就让我停下来,想多享受一下,仅仅是因为那阵风吹起了我心里的惬意,那个场景让我感动。有空让心静下来,休息休息,然后再整装待发。我好奇地查看了乔妍姬的信息,她的个性留言是:喜欢旅游,喜欢时尚,喜欢享受,努力做快乐的人和事。可见,文如其人吧。我却是,久久的注视这一小段文字,并摘录了它用来作此篇“关于停顿的哲学思考”的结语。谢谢乔研姬,写出了令我可停顿下来品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