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二)

作者: 熊玲 时间:2007-11-24浏览次数:2390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二)

         ——孩子减负的意义何在?

“孩子减负”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在社会上仍有较强的反响?这是否本身就说明了“减负”是必需进行的行不通的话题?因为你老在谈的东西,意味着离不开和太需要;有强烈反响,意味有抗义或阻抗。

“减负”为何必要呢?首先是“重负”对孩子身体健康不利。

国家教委早有对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的明文规定,各学校执行得咋样?似乎形式多于落实。最近,成都市教育局已是第三次出台“减负规定”,从具体内容和执行细则看,确有不落到实处不罢休之举。应该看到,国家到地方之所以那么重视“中小学生减负”,这本身说明了学生确实背负着课业的“重负”!且“重负”已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心身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的健康素质严重下降,从孩子普遍存在的体力与耐力差、高度近视、弱视、易患呼吸道病、胃肠道病、血液疾病等现象,就足以证实。

“重负”说明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滞后,“减负”兑不了现,还是说明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的滞后。若要走出“减负”之幻想,实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之希望,那么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成都市“减负”的十一条规定,应该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一片曙光吧。

“减负”意味着卸去孩子身心的重压,更意味着孩子天籁的唤回。

其次,“减负”益于孩子情感心理发育。课业减负,并不只意味减少了作业,多了身体锻炼的时间,更应该体现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指人处在心理感受是获益性体验,心灵是充满自由的开放温馨的人际环境。这个前提必需是对孩子“减负”,孩子要有玩的时间。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对“玩”的恐惧和排斥?许多家长很害怕孩子玩,他们对玩的概念是:玩-贪玩-影响学习-将来没出息。若增加玩的时间,孩子岂不更贪玩了?那怎么得了!所以有父母对孩子另外“加负”的潜在可能存在。

其实,孩子早期(婴幼儿和学龄初小期)的心理发育就是在玩中获取营养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孩子,仍需要在玩中开发智力,在玩中成长。有助孩子心灵成长的情感智慧,是我们成人在与孩子玩中的情感交流,以及孩子与同伴交往中玩情感游戏所培育起来的,而非是作业做得多所能获得。因此,害怕“玩”的家长,要更新“玩”的观念,学习与孩子玩的艺术。

那些让父母头疼的孩子的问题,都是一些个性心理问题,如拖沓、任性、厌学、冷漠、暴力、游戏成瘾、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虽有多种原因,但肯定包括有我们给予孩子玩的时间少、陪同孩子玩的时间少、不会和孩子玩、不会在玩中增进孩子的情感能力有关。

心理发展学认为的“家庭塑造人”和精神动力学认为的“童年决定论”,都说明了人的个性成长和精神健康与否,取决于人早期亲子关系的好恶和早期教育的良莠。如果说种种“不是”表现在孩子身上,那原因首先在养育他的关系人那里;如果说种种“问题”凸现在孩子的青春期,那形成“问题”的潜伏期一定在儿童时期。

例如,有位14岁的女孩来做心理辅导,她一脸惆怅地说:“我小学时就不快乐,进初中后越来越感觉孤僻,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我问“你在家里是什么感觉呢?“冷的感觉”“你觉得爸爸妈妈对你怎样?”“他们很爱我的,但我不知为啥感觉不到温暖”。这是被溺爱下孩子不快乐的代表。并非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不快乐,但溺爱的养育模式,肯定隐含了制约孩子心理能力的苛求。父母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给了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却感觉不到爱?

现代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溺爱与苛刻是两大原因。苛刻,也许表现在那些严厉、专制的家庭,这是抑制孩子心灵自由的养育环境。而溺爱,比苛求制约心理成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溺爱为何有杀伤力?因为溺爱,看似充满温情和温暖,也有民主氛围,但它让孩子学会了被动的接受与服从,让孩子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溺爱隐藏了:对孩子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遏制;对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压制;对孩子决断力、行为责任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孩子承受风险与挫折能力的扼杀。

从溺爱本身看,溺爱是充满风险的爱,有“溺水身亡”之嫌。溺爱隐含的苛求是:父母意识上强调“乖乖,只要你成绩好,我们别无他求”的“应试”要求,和父母潜意识的征服情结或自卑情结而对孩子“我为你付出,是要看到你为我出人头地”的无意识暗示。孩子在这种“成绩至上”和“为我牺牲”的爱护下,慢慢会感觉无形的重压,这是心灵的重负。当走向青春期,许多情形和事情(比如竞赛或恋爱)不可能再由关系人物替代,而必需要自己面对选择时,由于自身的依赖情结,决断性和责任能力的弱小,使自己显得无助无能,他会因找不到自我而怀疑自己,继而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甚至厌学、依赖游戏等退缩行为。

如果在爱的关系环境里,孩子感觉不到爱,那肯定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父母不会爱的结果。所以,溺爱它象征了爱的窒息,溺爱意味着孩子创造性思维被爱淹没,孩子的自主性个性被爱阻止。

既然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溺爱(苛求)和应试教育有关,那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或者说提高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如孩子独立的意志、耐性、决断、宽容、爱的能力等,这些心理品质绝不是在课本上课堂上所能获得,也绝不是成绩好所能带来,而绝对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家长和老师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能真正读懂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意思,需要我们学习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如情感意识、情绪的识别与处理之类。此话题另文谈)的课程。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熊 玲  20071117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