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谁在投射性认同

作者:熊玲 时间:2009-09-08浏览次数:3897

 
 

 
 
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技能培训
 
第七课:精神分析与神经症
                  
    1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⑴理解投射性认同
    ⑵投射性认同的识别
    ⑶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2 实际体验
  
    

   
 
 
     1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⑴ 理解为何要用运用投射性认同
 
    问题的设置与目的:谁在搞投射性认同?或说是人的什么在搞投射性认同?弄清楚这些,是处理投射性认同的前提。
 
    所谓的心理投射是移情背后的一种心理机制,在无意识中发生。一种主观的意象变成了客观的现实。
 
    投射性认同的临床运用,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核心的关系精神分析取向。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人及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这样说,是人的“内部关系”在搞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本是人自出生后就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大部分是正性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神经症的防御性投射认同。大家知道,神经症的痛苦是欲望冲突,但他们避免痛苦的办法又是对欲望及冲突的压抑,因此说,压抑是他们主要的防御机制。我们所学到的压抑(或潜抑)概念,大多是指神经症性的压抑,神经症性的压抑是超我认同的成分,而超我认同恰是建立在投射认同的基础上的。
 
    这样说,是人的“欲望及冲突”在搞投射性认同。
 
    理解投射性认同的发生过程:
 
    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
 
    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再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⑵ 识别主要的投射认同类型: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例子,一个19岁的女孩与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上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女孩上了大学,却仍然保持着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由姨妈作主,也保持着在许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妈。甚至上大学(在外地)时要姨妈开车送,放假时要姨妈开车来接。久之,姨妈有了不舒服感,内心有种不平衡的怨恼“你这么大了,怎么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母亲呵”,姨妈也终于能直接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但拒绝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应是:委屈,对姨妈哭诉中带指责(你一直对我都是最好,现在这样无情);沮丧与怀疑(对咨询师表达:原来姨妈是那样喜欢我,为什么现在她这样呢,是不是我不好了?);无助与无奈(对咨询师表达:我感到很孤独很无奈,虽然我有母亲但她自己都无能,也帮不了我,姨妈很能干也很爱我,但好像她不爱我也不帮我了。我明显感到,我是寄人篱下的!我好可怜好无助呵)。而女孩姨妈的反应是:又气恼又内疚。
 
    女孩说,“其实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妈现在对我的那种态度分明是对我的讨厌”。但女孩不清楚,她为何要依赖姨妈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妈的态度为何那么伤害她?当然,要分析的话题有很多。还是回到投性射认同的话题。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
 
    凡是治疗师感到来自对方的压力、控制、榨取感,透过这些负面感受,能够识别对方使用的是依赖性投射认同。
 
    这样看,是人的依赖情结和被依赖需要,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权力型: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例如,有的人在工作环境中,总表现得盛气凌人,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自己的逞强;特别对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总是显示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厉害,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虚荣需要。在咨询关系中,他会无意识地表现得――他什么都懂,甚至会讲出许多高深的哲理,或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或总是否定你的意见……让你感觉到“他的强势”“你不如他”的无助感和压力感。
 
    这样看,是一个人的自负,或自卑(害怕被瞧不起)在驱使人投射性认同。
 
    迎合型: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例,一个女士述说,她在生活中对人特别地好,从来是为别人着想,总是帮助别人,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为此他伤心不已也愤愤不平。
 
    在咨询中,有的来访者总显得很谦卑顺从,不时地对你的依着、声音、观点呵是赞口不绝。这些人的行为给你的感觉是“这人真好”的被宠被认同的感动,久之你会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无形的压力感,那实际是不舒服的感觉。(若分析为何有这样的迎合型投射?参看我的博文“好人的不好”)。
 
    迎合(或讨好)型的人,未建构足够好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认同,才渴求他人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不过是以“自己缺失的意义,只有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投射性认同而达到。
 
    所以神经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按幻想中的“理想自我”投射给他者,如果他者认同了投射过来的“理想自我”,便会沾沾自喜,甚至有感激之情。如果究其心理根源,迎合投射性认同的背后是分离焦虑,或说讨好的动机是接纳情结。那些什么过度认同、假性认同、夸大认同,都是人的压制不满、害怕拒绝的防御,也可说是人渴望被接纳的主要手段。
 
    这样看,是人的被接纳、被认同的渴望在搞投射性认同。
 
 

 
   
 
 
    情欲型: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并且很容易分析到,是当事者内心的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⑶ 处理(或治疗)投射性认同
 
    在初始阶段,治疗关系大于治疗技术,或者说,治疗师的态度就是技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基本做到精神分析所要求的:参与观察者的态度。就是不拒绝任何体验、感觉、想法的接受态度,以及平等对待任何体验到的感觉,不评价不判断,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

    这即是要求治疗师充当好容器,允许接纳对方的依赖投射。因为来访者在没有明白困难根源时,是需要感受到有人同情他们的困境,需要有支持性的关系让他感觉安全。
 
    这一态度技术,实际是一种长程的自我人格修养。
   
    分析阶段,主要运用接受技术(如森田技术,现实疗法等),和改变技术(如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界定;(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来完成。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应遵循的原则:1首先就“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改观解释,示范性解释,回顾性的解释等等。
 
    从操作性看,认知疗法对投射认同的处理相对强一些。
 
    Leahy的《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介绍,有3类技术可以对投射性认同的处理:第一类:澄清质对现实性技术:区分想法和事实,评估事件的发生概率,等。
 
    第二类:处理分裂、投射性认同等原始防御技术: 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自我实现的预言,否认问题,接受,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等。
 
    第三类: 识别和处理苛刻超我及强化自我功能技术对想法的两方面进行角色扮演;区别行为和人;评价负性标签及寻找变化;考察价值系统;增强好奇心;区分进步和完美,等。
    Leahy手册中第7章《聚焦图式治疗》9个技术用来修通和校正“坏自体-客体表象”

  另外,现实疗法, 沟通分析、沙盘疗法,辩证行为治疗中还有非常多的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投射认同。
 
    客体关系处理(治疗)投射性认同:
 
    初始阶段仍然是“关系大于技术”的共情性参与。
 
    第二,澄清阶段的任务:澄清和揭示投射认同。治疗师需要将投射认同相关的隐匿信息传递(即非语言的、潜在的、暗含的)转变为公开明晰的表达。例如,在依赖的投射认同中,某女孩多次向你传递出“你是我现在唯一可信任的人”“如果没遇见你,我不知能否撑下去”,并在咨询结束后以各种借口不想离开,或想请你吃饭等,治疗师先是容纳投射过来的“好客体依赖对象”,慢慢地治疗师会感受到被依赖的纠缠(反移情)。这时候,治疗师需要明确地告诉女孩,“我感到了被你依赖的压力”或是“你的生活中曾有过无条件关爱你的人,我感觉到你是想把我当成这样一个人”等这样公开明晰的表达。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咨访关系关系已经被澄清,来访者会有领悟的释然感。
 
    第三,分析阶段:质对与解释。此阶段主要完成: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对认同的分析;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同时,治疗师需要对投射过来的“迎合”或“性移情”作出拒绝的回应,向来访者表达清楚自己的立场。注意的是,治疗师所拒绝的是关系而不是当事者本人,阐明“就事论事”的拒绝。治疗师使用质对,若以语言层面,最好是开放性提问达到解释“冲突模式”,若以情感的层面,最好是隐性的拒绝到达揭示“投射幻想”,例如当对方传递出“回报”要求,治疗师可以用沉默,或一种眼神、手势等表达不接受。
 
    此阶段,存在投射性认同的轮回,即澄清和处理了投射性认同后,又出现了新型的投射性认同,使得治疗关系倒退到新的投射性认同阶段,因此需要对投射认同的再分析与解释。这一阶段要达到,来访者开始认识到先前与治疗师之间的那种关系(是投射性的,或不良的)已不复存在了,咨访双方都感到很轻松。
 
    最后,可视为整合阶段。严格讲这一阶段与分析阶段的任务有重叠,因为治疗师同样会给来访者许多反馈信息,主要是自己与对方交往过程中的感受(仍然是反移情),目的是给来访者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他人是如何感受与他(她)交往的,使来访者不仅自知,也能知人。同样的,治疗师要对“分裂的认知模式”“假性认同”进行细节和精确性解释,解释所强调的议题更多是与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是与“好-坏”的内化有关。
 
    所有的解释,应该围绕一个现实目标——来访者要从原有的投射性病态关系中走出来,开始理解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原来被依赖者的)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
 
     说到底,是人的早期——被遗弃感、被否定、被欺骗、被打击的自我创伤,在源源不断地搞投射性认同。
 
    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背景下的投射性认同治疗,其终极目的都一样:扭转负性认同,整合分裂的认知结构。用感性的话说,是如何将内化的伤痛之恨转换成爱。
 
    2 实际体验(角色咨询体验,交流对投射性认同的感受)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2009.9.7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