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治疗动态

心理学与黄帝内经   (第二讲)

作者:靳秋平 时间:2009-11-22浏览次数:499

 
 
 
    主讲老师简介:真人 ,靳秋平,心理治疗专业联盟专家组成员,亲子教育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EAP专家,家长心理学创立者。靳秋平先生1983毕业重庆大学,96年系统学习心理学,先后学习过萨提亚家庭治疗,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家庭治疗、意象对话技术、格式塔治疗、NLP等实用理论技术。现在成都蓝天心理咨询中心服务于来访者。近二十年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心理咨询模式,在亲子教育,传统文化方面和较深的造诣,并创立家长心理学。
 
第二讲:黄帝内经简介
 
    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讲了为什么要讲黄帝内经与心理学,今天我们主要对黄帝内经做一个简要介绍,在今天的讲座中,提到的中医这个词和黄帝内经这个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事先说明一下,以免大家误会,因为我们是从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来整体解读黄帝内经。所以这里把它们混为一谈不会影响我们的论述。我们将分别从黄帝内经的总体思想,阴阳五行理论,藏腑经络学说,情志致病机理,养生思想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
    一、黄帝内经总体思想是什么?
    黄帝内经总体思想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之中的一节:我给大家读一下这一节。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现在我们逐句做一些讲解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是简述和开篇需要。其实正常成长和发展的人都是这样的。当然我们登不了天,但却可以有登天的感觉。咨询师里有一个叫岳晓东的,他有一本书就叫登天的感觉,说的就是做心理咨询师的好的那部份感觉。我想在座的咨询师中可能好多都要有过这种感觉。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指明了不仅是长寿,寿命长,而且是健康的长寿。动作不衰的人,能不健康吗?今世之人,半百就动做不行了,也就是不健康了。是时代不同的原因还是人自身的过失呢?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知道者,这个道,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变化这趋势,这个很实用啊,知道趋势者,没有不能成事的。和于术数,不光是知道趋势,更要撑握变化的时与机。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知道他的转变方向和可能的趋势吗?了解其转变的时机吗?如果知道这些,这个咨询就好做了,对不对?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知道容易,做到就难,做到后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进一步讲不生病的智慧在于,法于阴阳,合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以阴阳变化规律这法度,以自己身体素质(天生秉付与生成八字,阴阳变化之机)为根据。
    形与神俱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身心和谐与健康。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中医讲精气神,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是先天之精,每一个人只有那么多,天下来就决定了的,是后天不能补的。彭祖的故事。据说生前最后时刻对他的后人讲,他有二件事后悔,第一件是就是睡觉时的枕头高了些,第二件事就是吐口水是有些有力过多了。白白消耗了肾精。脾是后天之精。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吃进去的营养。
    起居无节就是逆时而动,扰乱体内阴阳变化的秩序,当然就是徒耗散其真。当然过半百而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中医认为,风是百病之首,避风就是避病,很多现代病都与不避风有关,空调病,关节炎等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生活从简,(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四句千字文里的话是我很喜欢的,也是对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一种理解。
  这里我们讲讲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就是一种有益于全社会大众健康的文化形态,如果真是这样,我看心理咨询就没有前景可言了。如果社会就是一种朴的状态,可能这就是那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了,那种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社会状态。这就是一个自由的和谐的世界。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德全不危,提出了一个养生的重大命题,修德,是养生不生病的根本。这就是德全不危。修什么德,修上天之德,上天有浩生之德。修德就是爱自己,爱众。就是对自己对大众和无限的善意。善是修德之道。要修德,做善事。当然首先要对自己善。
    通过上面我们对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部分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黄帝内经的总体思想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天人合一,黄帝内经认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养生要顺应天地变化之道,也就是阴阳变化之道。
    2健康长寿而不仅是活的长久,活得没有痛苦而有生活的质量,做人的尊严,所以才有年过百岁而动做不衰。
    3社会要提供朴的文化形态,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是一种宽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自由而和谐。
    4自身则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 德全不危,是一个从根本上修德而健康长寿的道路。修德行善是健身之本。
    6其实给心理咨询也提供一个治疗的方向,和诊治的参考依据。
    总体思想我们讲到这里。
    二、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思想向我们具体的展示了我们如何去做到天人合一,天地之变化规律就是按阴阳五行的方式运转的。生命的本始,源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在《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指的阴平阳密。内外分工,谐调一致。现在我们介绍一下在阴阳思想指导下,我们是如何看人体组织结构的关系的。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象肝胆之间)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中医看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据说现在有些假中医并不能分清这个基本的东西。可见中医学并不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到阴阳五行思想之中,体现在周易上,是中国哲学的总纲,它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因而黄帝内经认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黄帝内经还讲到:“天有四时五行,(春夏秋冬是四时,金水木火土)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声,五色,五味,五气,五脏,等等都要与五行有对应关系
    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就是伐本。现在流行的冬泳,晚上去健康身房跳操,还有健美类以显肌肉大不大的那种伐本。人身体是很聪明的,就是关键时刻舍体保身。没有体还可以有命,没有身,体再发达就是一堆死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是在说明一天的变化也有四时阴阳。我们也要注意遵守。 早上7 点左右是平旦,阳气上升,身体机能呈现增长,早餐和中午吃好,吃多一些就没有问题,并且有利于消化吸收。到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身体机能下降,晚餐要少吃。无扰筋骨,不要在晚上去运动和做按摩,无见雾露,注意保暖,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
    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肾
    五行和五味的对应关系:
    酸-木 苦-火 甘-土 辛-金 咸-水
    五脏和五味的对应关系: 
    酸-肝 苦-心 甘-脾 辛-肺 咸-肾
    五行相克相生的:
    水养木,木生火,火造土,土化金,金出水.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从阴阳五行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 顺则生,逆则困,心理障碍就是有逆而形成,逆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着力点,而逆后果,也是我们的工作依据。这是从方法论上给我们的启示。
    2情志与脏府机能和对应,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看看来访问者的身体方面,生活方面,营养方面,习惯方面是不是有值得注意和改善于的地方。
    3 五行相生和相克的思想对于我们面对来访者的困惑和情绪障碍可以从生与克方面去给与治疗,这点我们在后面讲座中关于情志病时的详细的讲解。阴阳五行就讲到这里,现在我们讲藏腑与经络
    三 藏腑与经络
    藏腑与经络指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和经络理论,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身体解剖和和体内各功能系统的知识,是比较专业的医学理论,所以我们就略讲一下,但是藏腑与经络所体现的系统思想对我们是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更多的读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绩。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在《灵枢·本脏》里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这时中医诊病的基础原理。
    那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每一个藏腑在我们的身体表面都有反射区,在面部,足部,手掌等,所以有按足保健,观手知健康,相面知病理之说,中医四诊中的望。就是看反射区,而知病理的。现在我们简单说说经络。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有正经十二: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胃与脾相表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肾与膀胱相联表里,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肝与胆相表里。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需要说明的是“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奇经八脉之中我们要关注督脉、任脉二脉。是我们人体的先天生命之脉。气功之中的小周天就是打通了督脉、任脉后气血畅通无阻。有利阴阳循环。气血升降沉浮等生命机能运转。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按经脉诊病治病,所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虽然表症看似相同。病机却在不同的经脉,故用不同的方式治疗,这是同病异治。而不从的表症可能是同一经脉的病机,则可能同一种方式去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借鉴。
    四、情志致病
    4情志致病机理
    中医一直以来就有一种说法,90%以上的病都与情绪有关,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气不顺,心里堵等等。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神志”。这一部份值得我们重视,情绪是与五脏功能化生出来的,在我们处理来访者情绪时,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会给我们指明方向。后面的讲座中关于以情治情的案例有很多,并且中医治疗精神病和精神病样神经症都有独特的疗效。下一讲我们将涉及到具体的案例。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大意是说:“惊”就会使内心无所依靠,精神没有归宿,思虑紊乱无序,所以气乱;过度劳累就会使人喘息出汗,使体内真气浮越而不收敛,所以气耗;思虑过度就会使心念有所存留,精神有所固定而不畅通,体内正气有所停留而不行走,所以气结。
    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血气形志》具体说明形志关系及形志过用与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联系:“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形,指躯体。志,即情志。
    中医学认为, 人的精神与形体、情志与情志之间, 在生理上、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当某些情志偏盛时, 可导致人体气机逆乱、阴阳失调, 从而影响到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活动, 引发精神与躯体疾病, 病理上常见“气上”、“气下”、“气结”、“气郁化火”等变化。
    情志致病之机主要在于气不顺,气不畅,气不消,气不旺等等,人家个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访者把气理顺了,同时帮助来访者建立起不轻易动气的健康心理状态。
    五、养生思想
    养生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如何健康长寿,是人类的一个根本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之源的《周易》为我们指出了天人合一的养生之路。黄帝内经就是按这条路在引导中医的发展,也保护了中华文明连绵不绝,华夏子孙生生不息。说到养生,我们还要来复习一下上古天真论的一节: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用白化文翻译如下:古代圣贤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远离不正之气。在风寒暑湿侵袭,天气变化之时,应及时添衣加被,遇污浊之气泛滥,瘟疫之邪流行,要及时防御躲避。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淡泊宁静,无所奢望。这样的话,人体真气得以保存,精神不会外泄。疾病还能从何而来呢?所以,应该做到清心寡欲,内心宁静,情绪安定,气定神闲,无所恐惧,无所担忧;同时适当锻炼,劳逸结合,身体虽劳累但不感到过分疲倦;心要舒,气要顺。要遵照自己内心的意愿,顺从个人的喜爱嗜好,决定自己的行为所向;对于自己平日的粗茶淡饭,要食之如甘醴;对于自己所穿的布衣敝履,应着之如时装;面对不同风土人情,要入乡随俗;对于高官厚禄,做到不艳羡,不嫉妒。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安于现状,不作非分之想。就像俗话所说的“知足者长乐”。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敦厚朴实”。内心要有定力,虽有七情六欲却不会情迷意乱。外界的诱惑纵然再多,也依然无动于衷。人或聪明,或愚钝,或才气斐然,或资质平平,都不会因外界的事物而改变自己。这才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才能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虽年事过百,行动依然能矫健年轻。因为,这个人的身心各方面都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故没有早衰之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但“心身疾病”却在不断增加。譬如消化道疾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吞气症(反复吞咽空气,不能控制的打嗝)、癔球症(咽喉部异物感,中医称之为“梅核气”)等,都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这些病与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的调节及脑肠肽的异常释放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属相邻脏器。肝主疏泄,有调畅情志、舒通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克脾或肝气犯胃,会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而出现胃胀、胃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嘈杂、咽喉部异物感、胸胁胀满、口苦口干、口中异味、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并且疾病的发作与加重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病也因此被称为“心身病”。
  为什么会这样?物质能提供我们好的衣食住行,文化能提供我们声色误乐,纵情声色并不能使我们真的快乐和健康,我们所缺少的正是精神上的修炼,按照古代先贤的教导,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才有可能养生却病,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养生的自然观、防治观、意志观、精气观、动静观及食疗观。
    1.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意志观“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莠,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 ’“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4.精气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能力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5.动静观“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6. 食疗观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化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淳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膜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养生就是要道法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这些宝贵的养生智慧。
  1.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以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心安而不惧"。
  2.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无为惧惧"。
  3.不妄想妄为,"无思想之患","不妄想","不妄作","淫邪不能惑其心"。
  4.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
  5 身心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御神有时","起居有常。
  6.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守真志满"。
  7.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其俗","善附人","好利人"。
  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节阴阳而调刚柔"。
    黄帝内经简介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