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需要,欲求与亲密关系

作者:熊玲 时间:2011-05-22浏览次数:715

——感受舞动里的精神分析(3)



           

    精神分析强调为了有效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分析师就必须让语言来说主体,而不是主体去说语言,也即是分析师从主体不断冒出的语言,来读懂说清主体。同理,精神分析式的舞动工作坊,分析师是让舞蹈来说主体,而不是主体去说舞蹈。其实作为多数的心理学学员,既是被分析的主体,也是带着分析师身份在“仿同与学习”真正的分析师苏晓波。故此,学员是被置入在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到底能体验到什么、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惟有学员自己心里才清楚。

    如果说,一切都得回到需要和对需要的看法上,那么任何需和欲求要都是一份动力,它推动人去建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我们参加《双人舞》亲密关系工作坊的学员,之所以参加,是否首先或唯一是因为(了解如何建立或修复)亲密关系的需要呢?这点于第一天第一个环节的“自我介绍”暴露出是淡然。但几天的舞蹈舞动体验,还是明显感到大家,有不同程度的对亲密关系需要的新领悟。

    例举1,父亲舞动的隐喻。一位有两个儿子的父亲,因为被他关禁闭的大儿子(15岁)弄得焦头烂额,欲觅良方而参加工作坊。他请求讲述他儿子的成长经历,被苏晓波切断,但准许他以舞蹈表达。他多次欲求“儿子问题在哪里,我该如何办”之答案,苏晓波给以模糊回应的同时,提示学员领悟舞动的隐喻,在于透过行为的觉察,感受到他者或自我的潜在需要。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看这位父亲,感觉他俨然像一匹活力四射放荡不羁的牛犊,其体能之震慑叫人惊诧叹服。而他的舞动传达出,被他关禁闭的儿子的样子——激情、冲动、沉迷网游、任性、抗争,似有一种能量无用武之地的抓狂。当然亦推演出他们父子关系——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模式。

    从关系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他们像是“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关系配对。尽管当事者说他跟儿子是朋友式的关系,也尽管他否认有控制与被控制。但他的舞动说了是那样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配对,这隐喻着强大的父亲,欲望以自己的力量“成就”孩子成为他所期望的人。这位父亲也毫无例外的期望孩子:惟有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可当自我的期望在对方身上看不见时,父亲的控制欲会一再被唤起,以他强者身份要挽救(而不是成就)孩子,因目前孩子已到了不学无术、失去自制力、把精力投注到了背离“父亲愿望”的悬崖边上。

    往往,家有破坏性的小孩,少不了有一个惩罚性或施虐性的父母,家有易激怒冲动性的小孩,少不了有一个操控性的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象征着争夺权力的共谋关系,它首先意味着父亲的精神需要,是以扼杀或忽视孩子的需要而满足自我潜在的需要,包括未实现的成就需要。当然,这一切是无意识的。

    这位血气方刚,犹如青春期(孩子般)的父亲,一直不放弃追寻挽救儿子的招,苏晓波亦不放弃对他“回归自我”的路。我体味着,苏的那样一种不明示或模糊的回应始终在说:你的孩子很了不起,你应向你的孩子学习;信任和放手孩子,认识和用好自己的潜能,等于解放了孩子的潜能。

    由此带给我对亲子关系的深入思考:

    精神分析的魅力在于,把人诱向对你无意识深处的人性悖论的认识。

    若简单解读我们的为人父母,在“可怜天下父母心”伟大的付出与牺牲背后,其实隐藏有很深的微妙的施虐与受虐欲望。一个家庭,若父母一方太强势就是控制是施虐,无形中会剥夺对方的权威、地位,而处幼小的孩子会倾向认同(或拯救)处弱势位置的父母,那是一种潜意识的替代受虐。许多孩子是在父母的需要、欲求培育下,无意识地成为了自己父母的内外模样。

    只有当做父母的能够做自由的自己,则可影响小孩成长为他自己。换句话,只有当父母学会给孩子成长的自由与空间,才不会为了孩子而活得可怜。

    许多的关系中,我们看起来有一方很有毛病(如软弱拖沓),其实是有另一方隐性的病毒(如太强势)感染。如孩子的游戏成瘾,可以说是缺失父母爱的毛病,具体说是孩子的被关爱被认同被欣赏的需要总遭受挫的结果。矫正孩子的毛病,不如矫治父母“致病”的教子态度:别向孩子强加成人意志,懂得“学习孩子的对事物的依恋、好奇和专注”,而能给你孩子情感的依恋、关爱,那么孩子的游戏依赖“病”会逐渐好起来。

    孩子身上的激情、攻击性、创造性等很天赋很人性的东西,在许多成人身上已不复存在,甚至幼小时就给抹杀了。因此说“你的孩子很不错,向你的孩子学习”本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为人父母的智慧,更是一种构建亲密关系的要素:尊重与接纳。

    如果说关系是一切,那么亲子关系则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它是亲密和谐还是冲突紊乱,决定了今后的人际关系尤其两性关系的模式。成人的两性关系与亲子关系一样,可用四种模型概括:亲密型,控制或依赖型,回避或排斥型,敌对共生型。亲密关系,应指那些和谐、健康、幸福等称谓的关系类型。

    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建设亲密的两性关系,其魅力和所需的能力一样:信任和给予。但,欲求对方给自己信任,首先能给予和满足对方的信任感需要。

    也因此说明,面对亲子关系中的需要或欲求,是对需求者有需要的,需要你反思——有没有实现你们亲密的亲子关系,所需的魅力和能力?



 

    例举2,双人舞及其隐喻。《双人舞》亲密关系工作坊体现的舞动,自然更多是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双人舞,如:真实的夫妻舞动,象征的夫妻舞,被安排或自由组合的双人舞,带领与跟随的双人舞。透过各类双人舞的舞动呈现,和探索过程,我们感受到的是同一个反应过程:怎样从先前的紧张、羞怯到轻松、大方;从拘谨、回避到洒脱、主动;从很不自在、不协调到很自由、从容自在。。。。。每对双人舞的舞者,既是他者的舞伴也是自己的舞伴;舞动下既有身体探索,也有心灵的探索;舞者依靠动作的回应与交流,停留与继续,一起与分开,抚摸,捶击,翻滚,爬行,流动,联接。。。。进入他人领域,目的是感受自己与人的配合,协调,亲疏,信任,接纳,包容性。。。。舞动把你带入建立关系的内心体验。。。。

 

    由此,双人舞带给我对亲密关系的深入思考:

    •双人舞她隐喻地在表达,人类对关系对自我的探索需要,既是在当下也是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存在。

    有人说人一生只有两个主题:亲密关系;钱。但是,许多成功人士能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价值感,却无法在家庭及亲密关系中体验到价值和幸福感。
    •人都是带着自己的需要进入关系,也是受自己的欲望驱使,期盼对方能满足自己的种种愿望。正是愿望、需求这些粘合剂,才把人互联为双双对对。

    配对而言,有些夫妻是用脑子在一起,那是他们只看重自我需求,成天计算“需要、需求”的利益得失,这样的关系是棋逢对手的配对,比较精明,也比较累心。这样的个体,其肢体或舞动特征,多显得木讷、僵硬;

    有些夫妻用身体在一起,那是他们轻看欲望,相互很依靠,很平凡。有些夫妻用心灵在一起,那是他们懂得彼此的需要,很亲密也很独立。这样的个体,其肢体或舞动特征,多显得自如流畅;

    有些夫妻用埋怨在一起,他们无视对方的需要,彼此感觉很麻烦和辛苦。有些夫妻用仇恨在一起,那是他们相互伤害了对方的需要,为了雪恨而紧密地战斗在一起,关系的发展趋势,多半是不停的冲突—冷战—冲突。这样的个体,其肢体语言更多是主动或被动性攻击,或是一身的疾病。

    也就是说,人们对愿望和需求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关系配对。

    •心理学、佛学告诉我们,关系是人的命脉,建构关系的能力决定了你生活的质量。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标,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你。

即,那些用脑子在一起的夫妻或朋友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那些用身心在一起的夫妻或朋友关系,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双人舞隐喻的亲密关系,正是我与你的关系,总是起冲突或不协调的关系正是我与它的关系。可是生活中,似乎罕见我与你的关系,而随处可见我与它的关系,缘由何在,发人深思。

    很表层地看,当我们尚未发展一种全然接纳的能力,便无法建设出亲密关系。

    深层次看,人性的局限或人有无法超越的缺陷(如孤独、无助),决定了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是贪恋索取的,自然不自觉地发展出我与你,甚至是爱恨纠结的紧密关系,而非亲密关系啊。

    在双人舞中,我体会到一种跟随的力量感,若你能把对方视为你全心接纳的人,你就没有对对方的期许,而很快能感觉到一种宁静和彼此舞步的协调。(注:我是很挑剔舞伴,这意味着我双人舞时,对对象的动作是有期盼或要求的。换喻地讲,我也是以满足自我需要为前提的“我与它”的关系,还未达到我与你的关系境界),我轻易地发现,当我以全然接纳的姿态,即便我相遇的对方是一位舞动拘谨、僵硬的伙伴,我亦能先放下自我需求,用心去跟随对方,偶尔也会带领对方,然后,对方竟然是很快地也变得轻松、自如起来。。。。我相信对方也感受到了一种亲密的,全然链接的感觉。
    象征的说,双人舞是一种境界。她象征着,是人类向往的“天地合一”,一种阴阳、刚柔之力量融合的境界。相对主体,双人舞象征着自我内心的从容与自在,象征人格力量的整合;相对主体与客体,双人舞象征着我与你的关系,象征亲密无间的和美。

    我继续感想着,关系中那份亲密的亲,是感觉你有温暖,是可以令人放松而想接触靠近你的一种吸力;密,是感觉你有能量,有我可放下戒心,愿向你敞开心扉的一种信任和包容力量。而所有的亲密关系核心,都在于全然接受的“共情”基础,这意味着首先有一方是用全然接受的姿态进入,不是部分。而心理分析的咨访关系,犹如双人舞时的配合,也只有跟随和带领两种。正如亚龙曾说过:我不跟你的问题再一起,我要跟你这个人在一起。这足以道出实现“我与你”的关系需要,是对需要者有要求的:能信任和全然接受。而全然接受主要是能跟随,但也需要扩展到带领,才可能使被分析者(或舞伴或其他对象)既有自主感也有依靠感。若不愿或不会跟随,你就想带领、指挥、教育,关系则会变得我与它的关系,或是发展到“操控与被控”的关系,迟早被控制方会想尽办法逃离关系。

    感想之后冒出一份感慨,要构建“我与你”的亲密关系是既简单也高难,简单在你只需给予伴侣一定的信任和自由。高难在,做到这一点给予其实很不简单,因为你得具备“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的能力,这得放下你对自己,尤其对他人的许多期望、欲求。而这不易啊,得经过长期修炼而才成呵……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玲   2011.5.22.

      


熊玲相关文章

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

她为什么一见陌生男性就脸红

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感悟四季与心理障

怎么思维怎么活

真实与谎言的对话

谁让你不快乐

病着的健康人

害怕说“不”的心结

希望的陷阱

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感言如果

理解与不解

小是大,薄是厚

心愿会伤人吗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

 任性的性欲

 有一种悲凉很无奈

 微信号:xl200601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