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与生活

依恋风格与安全感的自我分析

作者:圣安地列斯 时间:2012-12-22浏览次数:346

(作者:圣安地列斯)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所处的是亲子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恋爱关系还是婚姻关系,你都会发现表现迥异的依恋模式,同时也会发现,人最深的愿望或痛苦,人的爱恨情愁的情感是跟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紧紧相关的。圣安地斯带有人生体悟的自我分析很真实,也很很深刻,推荐在我的博客以让更多人分享。——熊玲

 

    熊玲老师,你好!

    这是我关于自己依恋风格与安全感的自我分析,和你分享。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能给予解答或者能在你的博客了解相关专题的分析,让更多的人受益。

 

    成人依恋风格的研究,总体来说分成了三大类:安全型,焦虑矛盾型,逃避型。详细论述可参照相关研究。

 

    对照了相关的测试量表和自我描述:我更倾向于焦虑矛盾型的个体。成人依恋风格无疑是童年的依恋风格的再现。童年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往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对于焦虑矛盾型的个体,一方面希望和他人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对建立这样的关系没有信心。

    首先,建立关系终归是需要有一方首先踏出第一步。但这第一步终归是未知的,因为你不了解对方,会担心遭到对方的冷落和拒绝,这种感觉恰恰就激发了原本存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低的自我评价。

    再者,即便关系能够得到建立,也对和对方建立深层的亲密关系没有信心。害怕失去这段关系,害怕对方走进自己的内心,看到潜藏在内心的"弱我"。这仍然是激发了原发的不安全感和低自我评价。

    最后,若关系终究是变淡,不似当初那般亲密,甚至破裂时,又会加强自身原有的不安全感和低的自我评价,恶性循环。

    以上的体悟是基于自身对自己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体验的总结。虽然,这几年看了许多自助的心理成长,自我提升的书籍,并非像上述描写得这般严重,也学会了以局外人的视角,跳出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总总心绪起伏。

    但是内心的不安全感犹在,依恋风格仍未改变。

    我是个心细敏感之人,比方说QQ好友我都没有备注名,但是我仍然个个都知道谁是谁,甚至在他们改名字换头像的时候,我仍然可以根据资料判断出来。尤其是当我发现某天人数变动时,我也会敏感地察觉到,并且翻查之后发现我和某某人已不再是好友关系了。。。

    对于关系本来就疏远的人,我还是觉得无所谓的。可一些我原本就想和他们建立关系(即便是素昧谋面的网友的观点分享)又或者是他们主动加我的人,我就不理解为何要把我删除。也许有各种原因,理性大脑也自我宽慰到这或许只是对方的原因,他删的不止我一人,他也许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内心也存有不安全感的人,做事情绪化冲动等等。但内在的感情确是很受伤,觉得即便你是抱着真诚地交朋友的心态,也并不能换来对方同等态度的回报。

    我经历过被一些女人拉黑删除的经历。刚开始只是在社交媒体偶然地关注,对一些事物有共同的兴趣,于是加为好友互相探讨分享。在这过程中当然会涉及到彼此价值观的分歧,兴许也是对方过于敏感或者一样缺乏安全感,觉得我冒犯她们了(但客观地说只是观点的探讨,无涉人身攻击),可就这样也会被拉黑删除。。。其中有些也没怎么联系的,居然也会把我删除拉黑,我实在感觉无奈伤心且疑惑。。。

    有鉴于于此,我变得谨慎小心并且有意地想保持距离,一来害怕投入得太多伤得太痛,二来如此这般不即不离,让我自认为很安全。

    可我的内心的确是希望能够和所欣赏喜欢的人,更亲密接触,但却害怕遭受可能潜在的被拒挫败,而我不禁反思到,为什么渴望发生人际关系,但又害怕被拒呢?为什么即渴望亲密关系但又害怕亲密关系呢?如此这般的矛盾,究竟该如何获得解脱呢?

    深层的原因也许要追述到母婴关系又或者遗传因素,但既然木已成舟,抱怨悔恨是无用的。也许我用有限的负面经历来否定了那些同样存在的积极经历,例如有些人同样是友好的对待自己,有些人并没有把自己删除拉黑等等。我用局限的眼光或者习得的负面经验来衡量这个广大的世界,无疑是有局限的和不明智的。

    或许,认知疗法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吧。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