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与生活

熊玲:依恋,那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熊玲 时间:2013-01-07浏览次数:296

    圣安的《依恋风格与安全感的自我分析》很深刻,尤其是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关系终归是需要有一方首先踏出第一步。但这第一步终归是未知的,因为你不了解对方,会担心遭到对方的冷落和拒绝,这种感觉恰恰就激发了原本存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低的自我评价。

    再者,即便关系能够得到建立,也对和对方建立深层的亲密关系没有信心。害怕失去这段关系,害怕对方走进自己的内心,看到潜藏在内心的"弱我"。这仍然是激发了原发的不安全感和低自我评价。

    最后,若关系终究是变淡,不似当初那般亲密,甚至破裂时,又会加强自身原有的不安全感和低的自我评价,恶性循环。”

    由此,我想到了这个题目——依恋,那熟悉的陌生人。因每个人追随的依恋对象,其实就是他生命的过去,给他印象深刻的模糊人影。

    精神分析家强·鲍比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的依恋模式有四种:我好你不好的抗拒型;我不好你好的回避型,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型;我好你也好的安全型。的确,成人依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的依恋模式的再现。童年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系,会影响一个人往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无论所处的是亲子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恋爱关系还是婚姻关系,你都会发现这四种依恋模式的存在,同时也会发现,人最深的愿望或痛苦,人的爱恨情愁的情感是跟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紧紧相关的。我们简单阐释一下这四种依恋模式就知,人依恋情感背后的人形。

    “我不好你好”的回避型,和“我好你不好”的抗拒型,都可说是焦虑矛盾形态,在成人依恋关系中就是你所说的焦虑矛盾个体。这两种依恋模式,表现迥异,但本质一样。前者是害怕和躲避关系,后者是依赖和主动掌控关系。深入看,回避型的主体,其自我内心建构的“客体关系”是:“我不可爱的自我”和“自大自私的父母”,他成人后的人际态度是小心谨慎,防备走近。 抗拒型的主体内心建构的“客体关系”是:“无所不能的自我”和“懦弱或溺爱的父母”,他成人后的人际态度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两类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就如你所体会到的:一方面希望和他人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对建立这样的关系没有信心;而他们对依恋对象的感觉,是极其敏感、多疑、控制。这都只因他们内心的“弱我”害怕受冷落、遭否定、被抛弃。这也反应了,一个人的外在关系状态是他内心关系模式的投射。

    以亲子关系为例,回避型个体,犹如拖沓或自闭的儿童,抗拒型的个体,犹如任性或人来疯的儿童,他们成人后在亲密关系中反映出,前者就是那种容易隐忍、忧郁、失落的“受害者”,后者是那种显得焦躁、激进、强势的“迫害者”。但他们依恋的本质相同:一个以被动攻击,一个以主动攻击而吸引对方的关注。换种说法,他们是以不同的控制方式,誓死到达对方或他人必须“爱我,接受我”的目的。

    以婚姻关系为例,那种打不散的冲突夫妻,即是矛盾焦虑型的依恋风格。他们犹如刺猬配对,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才那么既害怕抱得太紧(亲密)而分开,又恐惧疏远(分离)而亲密,以此冲突的循环。深入看,他们能够忍受这样的矛盾亲密,其吸力应来自成人依恋模式的原型,心底深处那个熟悉而陌生的——爱我或不爱我的亲人(或客体)。

    而“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反映在成人关系中是那种极度敏感、有个性缺陷的主体。比如偏执、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的依恋风格,是顽固地对对象索爱。要么,他们根本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要么他们在建立关系以后,因为他那“对关爱的病态需求,如过分依赖,毫无边界,软硬控制等”而终导致分离。这类极度不安全的个体,其内在的“客体关系”是:“被侵犯或被剥夺的儿童”和“冷漠或施虐的父母”,在他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他总会无意识地寻找那个——熟悉的陌生亲人(或客体)。其索爱与分离的重复,正是他内在关系模式(恐惧的小孩与坏客体)的投射,而应验着他的自我期许:原来我真的不好,你更不好,我真被你抛弃了。

    相反,“你好我也好”的安全型依恋模式,反映在成人关系的双方,必然是人格成熟的主体。他们犹如两棵长势茂盛的榕树,相互依偎,但一定有边界;相互尊重,但一定有主见;相互信任,但一定不控制对方;相互体贴,但一定不迁就对方的无理;一句话,双方允许让对方做他真实的自己,在依恋关系里没有恐惧。这样的人,在他过去的依恋模式中,一定是获得过足够的安全体验的主体,其内心深处是建构有“我好你也好”的依恋模型。他们在相处的关系中,所感受的是熟悉的亲人(或自己),而非熟悉的陌生人。

    何种依恋模式,决定了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何种角色,以及生活质量。每个人都在属于他的依恋模式中或痛苦或快乐地上演他的人生。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   熊 玲  2013.1.7

    熊玲相关文章:

    从“艳照门” 事件看真实需要的社会心理意义

    梦说“中药与精神分析”

    你有多少无意识 (上)

    你有多少无意识(下)

    分享快乐体验

    浅谈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个案水平的阶段特点

    欲望着舞动的欲望

    你移情了谁,投射了啥

    需要,欲求与亲密关系

    黑暗中那束幽光

    关于不确定

    关于似是而非

    为代谢欲望说点什么

    心理学中的象征与象征作用(课件)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