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四)
(续 前)
W的故事和梦,也阐明了抑郁症的心理动因之一,是早期理想自我因爱的“断乳”而受损。自我好与不好的价值定位,早在过去就设置了。也可进一步解释,自我的不存在,是主体全被自我理想淹埋,而这个自我理想是承袭和内化了他人理想。没有个性化的自我,自我感是空的,或说身体是我自己的,自我的情操思想是他人的。这类人中,有些是被背负的伟大责任和美好理想压迫得直不起腰;有些人,是完全没有自我理想或自我,感觉茫目或麻木地活着。
W心理那些“专制”自我,很像是专制思想的代言,而他同样充满“专制”自我的母亲,更像是我们这个社会极权专制的代言者。应该说,在精神层面,父母之爱是小孩自我价值的胚胎,社会秩序是父母或成人自我价值的胚胎。
很不幸,我们的文化及家庭教育,恰是擅长说教、重分数技术,回避情感、轻人格培育的文化(有关“中国人为何说不出爱”“为何中国孩子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和研究,数不胜数。其根源何在,众多国人心里都有数,只是无奈的沉默,甚至不敢承认罢了)。这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家庭之所以短缺精神母乳,是因教养人本身就没吃过精神母乳……这因为他们的身后有一个集体性的创伤环境,即那深远的代表社会主义理想、极权权威的,那个匮乏精神母乳的大土壤存在。
甚至可以说,缺失精神母乳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它导致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情结:爱匮乏症,政治恐惧症。表现在国人身上的特征是,在公德或正义面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型人格。
如果说,心理病患者那千奇百怪的症状背后是同一个病因“童年创伤”,那么,缺精神母乳的抚养人,则是伤害童年(自我感)的罪人,缺失人性尊重的极权制度,则是窒息精神母乳的有毒土壤。
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具备——爱关系。(注:上篇文章里,阐释了健全人格基于的结构:外部爱的关系 + 主体的成长性自我)
真正令人成长的“爱关系”是弗罗姆指出的:世界上最艰难的爱,是我们对孩子们的爱,因为我们爱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最终离开我们,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对孩子的爱,更多是以爱的名义而实行的控制和束缚,这样的爱是不能给孩子以自由的。
我国家庭对孩子的爱,刚好相反。由于中国体制带给人的诸多不安全,父母不得不以“望子成龙成凤,养儿防老”的势力为目的,而利于人成长性的爱,根本就谈不上。即便说父母很爱子女,那也是控制和束缚的爱。这样的爱,完全是以爱的美名而牺牲了孩子——独立思想、生产性的自我。
人的自我身份感,是早期“价值判断”了的。是我们幼年时候被环境“强制教育”为是没出息的弱者,或有出息的自负者,或听话的好人,或不听话的逆子等等所塑造的。而在神经症的人格中,发现他们的成长性自我,是被过去的底价值身份锁定,但他们同时又背负了必“有出息”的远大理想。
极权的中国文化,衡量有出息的价值标准是物质,最底标准也是你在大城市买了房子没有……为成为他人眼中的“成功人”,无计其数的人变成了房奴,或捞钱的机器。
说难听一点,我们都是神经症,至少也是神经症的易患群体。我们患有“爱匮乏症,政治恐惧症”的自我,是被两个理想所伤,一个是他人标准的理想,一个是成为被他人认可的自我理想。
可谓真正的幸福,是看你是否你活在爱的关系里,所谓真正的成功,是看一个人是否活得自在而宁静。我想,这样一种人生状态,应该是弗洛姆所称的有生产性自我的人,才可达致呵。悲叹的是,从我们许许多多的亲密关系障碍,以及神经症的人际恐惧看出,其症结恰是被严酷的、无法容忍差异、无法忍受不确定、害怕改变的刻板个性所致。常见的人与人之间冲突,也几乎是以评判、指责为武器,强烈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攻击对方的价值观为目的。
我们的应试教育,和畸形的“641”家庭结构,注定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学校将把“知识与理想”方面的进展,狂轰滥炸给下一代;注定了硬给道理而无视孩子的情感互动;注定了短缺生命早期所必需的、体现爱的精神母乳。
去年,耶鲁“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否定中国的教育,他谈到的“中国教育的做大做强是面子工程。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还有人说,中国的教育者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无论你是何人,也无论你承认与否,此种自恋狂式的极权制以及它所产生的种种笑话,是不争的中国事实。这事实,是令人笑不出的悲哀。
若家庭是国家的细胞,那么国家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各个家庭。
我们的自我怎样形成?我们的价值怎样定位?我们的人格健康与否?全仰赖我们的幼年处在怎样的母体环境。可是,自恋狂的极权文化,能给与人民什么呢,父母们又能给到孩子什么呢?
(待 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熊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