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得失无间

作者:熊玲 时间:2014-05-15浏览次数:433

 

 

  

  Qilong:熊老师,一个人认识自己,发觉自己性格有缺陷,然后极力改变自己,但是又怕丧失了自己,怎样去突破这个张力呢?如有完美主义的人,在一些方面被完美主义弄得很累,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完美主义在某些方面很受益,如艺术创作、思考学术问题,完美主义又让他欣赏自己,如果他要改变自己,是不是丧失自己?

 

 

 

 

 你提的问虽有点大而深,但也是一个很普遍的人生话题。因此,谈点我个人的看法。

 

 人的本质之一是矛盾。比如你简短一段话里就提到了几对矛盾:改变与固守;获得与丧失;完美与缺陷。矛盾感太多,会让人感觉陷入走不出来的悖论循环。所以,与其苦思“怎样去突破这个张力”之答案,不如看清你所处的悖论困境之根结在哪里。

 

 首先谈谈“获得与丧失”。每个人都会面对得失问题,或者,得失是人类的存在形式,就像生死,是人的基本存在状态。所以我们都明白有得就有失,这是自然。

 

 或许你会说,我也明白此道理,但就是害怕丧失(自我),在得失面前就是瞻前顾后。那么,使你陷入矛盾困境的,或许不是你怕失去自我,而是你的不够了解自我。比如,你好像并不了解,为何改变性格缺陷,就会丧失自我呢?抑或,你并不了解自己的“若改变缺陷有恐丢失自我”是从何而生?

 

 得失本身不是问题,也不可怕。你感受的怕,看似只是怕失去,可仔细想,你是否真怕的是获得呢,就像有人害怕“成功”一样(如约拿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如何害怕成功)即,有约拿情结的也大有人在呵。依悖论讲,如果你怕的是丧失,那么你同时怕的是获得,换句话,如果你逃避了丧失的恐惧,你同时也逃避了获得的喜悦。

 

 这又出现了一疑问:逃避失去,就一定无获?或追求收获,就一定会有所失?看来,不断衍伸的疑问本身说明,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疑问加悖论所构成。因此我们需拷问自己的重点,是否是我该如何承受悖论的阴晴圆缺,而非是如何规避悖论中的阴缺呢?

 

 

 

 

 

  得失之间是否不可调和,关键看一个人是否有对得失“意义”的认知,以及选择能力和承受后果的能力。比如你,若是因害怕丧失自己而不敢改变,那或许在提醒你:你未必真的认识自己,未必真正觉知性格缺陷与改变的关系、可能失去的部分是不是自己真想保留的,等等。一句话,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想要什么、真该丢弃什么。

 

 显然,人们对得失的瞻前顾后,并非直指害怕失去,而是一个焦虑性格的呈现。即,你对得失的矛盾感,仍反映的是你性格缺陷本身。

 

 这样分析,支持了“与其苦思怎样突破某个张力,不如回到问题的原点:从改变焦虑性格做起”是正确的。当然,前提是如果焦虑性格就是性格缺陷的话,同时也须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接受性格缺陷,就是一种改变。

 

 

 

 

 

 

  再说“完美与缺陷”。这是古老的经典悖论,人们似乎永远在因缺陷而追求完美,因不完美而消除缺陷的轮回中。更奇异的,人们很清楚“接受不完美才是完美”之道理,但就是不依从,践行的恰是抗拒不完美、消除缺陷的行为。人们为何履行违背道理的作为?这一定是完美的吸力。但,如你所讲,完美是双刃的,犹如香烟,它那令人陶醉的诱惑背后,悄然泄露有耗损体魄的毒瘾(尼古丁)。

 

 事实上,人们不可能真正放弃对完美的追求,且每个人都在大张旗鼓,或低调地为自身“完美”而努力而拼搏……这除了文化的驱策,还有人们内心深处被接纳、被认同、被崇拜的渴望所驱使。因此,若说我们追求“完美”,不如说追求的是心底那份自尊自恋——令人崇拜的“成就”。

 

 有追求就有改变,这又涉及到“改变与固守”的矛盾。走出这一矛盾的前提,应清楚“不变”的动机是什么。一般来说,人们固守老样,或不敢改变的背后,往往不是固恋“陶醉”之诱惑,而是害怕改变之后的“不适”,但这个不适,不是你所讲的有恐丧失自己,而是恐惧改变之后没有相匹配的能力。

 

 人在追其完美的途中,感受到的冲突和累,道出了完美的不美。太多美的事物,藏匿了丑的元素。

 

 值得追溯的问题是,如果事物的双刃性(或悖论问题)是生活的本质,那么这就肯定不是我们面临了——两难选择的困惑,也不是把握“双刃”度的考验,而是面对事物双刃性这个整体,你有无承接它的能力。或说,那些得失、圆缺等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亲密无间的共生问题,我们无需界定好坏予取舍,而是伸开双臂接受其共生。打个比喻:就像自然界的气候有良恶之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承受恶气候的抵御力。那些快乐的人,存在两种重要能力,一是对“好天气”有欣赏和享受的能力;二是对“恶气候”有友好相处的能力。

 

 同理,那些因矛盾而陷入焦虑彷徨的人是跌进了思维误区:误以为“二选一”是解决矛盾之路,误以为完美就是没有缺陷。如你一样陷入悖论纠结之苦的人,恰是有过剩的找寻缺陷和与缺陷斗争的精力,而缺少了两种重要能力:一是不会欣赏自己的好,二是不会与缺陷相处。

 

 

 

 

 

  再回到“获得与丧失”话题,害怕丧失自己,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深刻恐惧,它映射了人对存在的危机感,尤其是价值意义的存在。你所提到的几个矛盾之惑,其核心应该是你内心的存在危机,因它才有那些衍生的矛盾与困惑。因此,发现属于自己感兴趣的目标或生活方式,或许才是你真该找寻的自己。

 

 不丧失自己,意味着先有自己要的东西。那个东西,是自己可找到存在感的目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4.5.15

  

 

 熊玲相关文章:

    感觉这东西

    感觉的诱惑 

    浅谈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与个案水平的阶段特点

    论痛苦与改变

    内疚,美丽的恶魔

    面对他,我很纠结

    我被处女情结纠结

    何为双面人,怎样应对?

    有一种感觉叫不服输

    梦给你答案

    他人眼里我是谁

    我暴食暴饮该咋办

    关于丧失的解读

    我该如何振作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