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小小:对神经症的解读

作者:admin 时间:2015-09-22浏览次数:288

熊玲的推荐语:

 

    以下的《对神经症的解读》是一位曾经接受过我两年心理分析的来访者所写。她没有专门和系统学过心理学,但她通过自学和自我成长性学习,对心理学有着非同常人的深刻理解,写出了一些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学文章。推荐此篇,是觉得“解读神经症”这样深奥的课题,由一个非专人士道出,应该是更有说服力。

 

 

 

 

 

 

对神经症的解读(作者:小小)

 

 

    摘要:本文借助一例惊恐障碍的案例,以天性与后天认知的不协调所引发的情绪反应及行为,解释神经症的发生机理,对神经症的形成原因及患者了解自身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天性    功能    认知   隐性需求   神经症

 

    一,天  性

 

    天性是人为自己设置的生存目标。它以无意识的状态,作为生命的原动力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它,它都作为潜在的方向,引导我们朝向这些目标。

 

    1,满足自我

 

    以皮肤为界限,皮肤之内的所有称为我。自我是人作为独立的、平等的个体,为自己设置的生存方向。与之对应的是人要满足的各种需求。

  

    我首先要维护的是我的生命状态,即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及安全性等。

  

    显然,这还不够。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我的界限。不要随便触碰我,不要随便干扰我等。

     

    我还要维护我的主张。作为平等的个体,我有我的个人喜好。不要随便否定我,不要随便支配我等。

  

    我同所有人一样,是一个完整的人。我还要体现我的价值,通过自己的作为来展示我的存在。在享受群体支持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贡献。在我没有行为能力之前,被爱就是我的价值,是我享受无条件帮助的理由。

  

    我以肉体、以空间、以一个自主的生命、以一个有价值的生命存在。这就是自我要达到的目标。

 

 

  

   

 

    2,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对新鲜、异常、未知的事物,产生关注、探索的倾向,是人学习、求知、了解外部世界的内在动力。它是满足自我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人对世界将无所知、无所获。

   

    为满足自我,我们必须了解世界、利用世界、为我所用。好奇心的满足就是利用自身资源获得外部资源信息的过程,它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头脑、肢体等的充分使用及配合。

  

    3,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是在感觉、情绪、理性认识等支持下,采取相应措施满足自我的内在动力。

  

    在满足自我的前提下,我们不断地了解客观世界。而世界并不都是对我们有利的,有的甚至是有威胁的。我们会对符合天性需求的因素进行保障性的储备。包括知识的积累、物质的储备、行为能力的提升、支持关系的建立。我们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化或回避对我们有威胁的因素等。

 

 

 

   

 

    二,功  能

 

    天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方向,而功能是我们为实现这些方向所提供的全面支持系统。

 

    1,感觉

 

    感觉主要负责提供生理需求的信息。要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及安全性,人需要食物、水等物质提供能量,需要保持适合生存的温度,需要保持身体的健康等。我们如何才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呢?感觉都会告诉我们。

    饿 : 提示我进食。

    渴 : 提示我喝水。

    饱 : 提示我这些食物够用了。

    冷、热 : 提示我满足肉体的生存温度。

    疼 : 提示我哪里受伤等健康状况。

 

    还有平衡觉等这些身体的感觉为自己提供信息,使得刚出生的孩子就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的需求。

  

    感觉有相对舒适的和不舒适的。不符合生存条件的感觉是不舒适的,符合生存条件的感觉是舒适的。不舒适到舒适的转化也是感觉所支持的趋利避害的过程。如果饿比饱舒适,冷比温暖舒服,人就很难保护自己了。  

 

    人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是人利用感官等识别客观事物特征的本领。包括提供客观事物的形状、形态、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的所有信息。

  

    2,情绪

 

    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我的一种态度。

     

    情绪与感觉相对,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当客观事物符合自我的生存方向时,我们会体验到舒适的情绪。不符合自我的生存方向时,我们会体验到不舒适的情绪。这些不舒适的情绪有其极其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这些情绪会引导相应的行为,提示我们采取行为满足自己。比如:

     

    恐惧:人遭遇客观事物威胁时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大喊大叫来达到求助的目的,也可能会快速逃离现场。

     

    愤怒:当自己被侵犯时的不满情绪,身体能量聚集,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

      

    焦虑:在我们存在两个以上需求时出现的纠结、左右为难等反应。也可以是一种需求,我们在权衡哪种方式对于满足自己更为胜算时的一种反应。支持我们调动潜能,快速做出抉择。

      

    惊恐:针对不明方向的威胁时的一种情绪反应。能量积聚,通常有四处逃窜的行为。

      

    3,记忆

 

    记是储存信息的过程,忆是提取信息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储存、标识、重现的功能。是人认知世界的的基础。

  

    我们在成长经历中,对某些印象深刻或重复出现的事物会形成相应的记忆,逐渐认识了身边的人事物。记忆使得我们对已经了解的事物不在重复了解,大大的节约了生存成本。

  

    当某种事物的出现不断促使你产生特定的情绪,经由记忆形成对此事物相对稳定的情绪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情感比情绪相对平稳、相对持久。情绪可形容为快乐,情感可形容为幸福。情绪可形容为谢意,情感可形容为感恩。情绪可形容为喜欢,情感可形容为爱。

  

    4,行为

 

    行为负责提供达到目的的行为支持。

 

    婴儿从出生开始,有本能的吸吮行为,在有需求时有本能的喊叫行为,在失重时有本能的抓取行为等。这些都是不受意识支配、不用习得的能力。与后天发展出的行动力、语言等一起,成为满足天性需求的最直接的行为能力。

 

 

 

 

     

 

 

    三、认 知

 

    认知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于自我关于世界的所有经验。

  

    天性为我们指明了生存方向、功能为我们提供了支持系统。经由后天成长我们得到了对于世界的认知,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认知的形成

 

    认知与天性不同。天性是无意识的,而认知是经由意识,也就是我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感觉、情绪等记忆在头脑中的痕迹。

  

    认是记忆的过程,知是我们对记忆进行归类、推理、验证、确定等,而提炼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信念。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认知形成之后,我们都是依据这些信念来指导活动的。

  

    天性使我们具备了共性,而认知使我们具备了个性。我们在原生家庭这个环境中成长,也在这个环境中形成我们的基本认知。认知不可避免的带有原生家庭的模式,体现出主体的中心意识,体现出方向性的认知,是适合主体的生存经历的。当认知形成之后,我们基本都是靠经验来面对客观事物的。显然,每一种特性都是利弊均等的,经验帮了我们很多忙,同时也可能也限制了我们。

   

    命运的重复是信念的结果。我们在实践中得出这样的信念,再使用这些信念在我们今后的一切社会活动中应用,也因此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然而,这样的信念,如同它的形成一样,仍然可以在重大情感事件的触动下被动摇。这种动摇是我们运管用当下的情感得到的新的经验。这样的信念,仍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被动摇。这种动摇是我们重新审视、验证、提升的结果。

  

    2,隐性需求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一些关于自我需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认知,这些认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目标。其中与本性需求相悖的目标,使得我们的本性需求被否定,被认知排除在意识之外的天性需求就是隐性需求。

  

    需求的合理性是认知中对自我影响重大的认知,因为它是关于方向、目标的认知。对于天性需求的合理性,我们在出生时就了解,这是我们的天性,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而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知可能在天性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些,使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可能使我们的天性需求被否定而少了一些。可能使我们的需求多了一些,有时甚至提供了相反的方向。

     

    比如天性需求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喜好是对的,而认知告诉我们听父母的话,父母的喜好才是对的。比如天性需求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为自己的生存负责,而认知告诉我们一定要出人头地,第一才是我们的方向。比如天性需求告诉我们维护自己的界限,而认知告诉我们错了就要挨打等等。

     

    作为我们的生存方向,认知是否符合人的天性需求,是决定我们是否存在冲突的重要因素。

 

 

    

   

 

 

    四,神经症

 

    神经症的特点之一是现实目标与情绪、行为不一致。以焦虑发作为例,看一下到底哪里出现了异常,为什么会出现异常。

     

    1,焦虑发作

 

    焦虑发作是我们在某种环境中,突然出现的一些强烈的焦虑情绪,并且以失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不知所措。

     

    然而,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那么,在最初的发作环境中,一定有一个不被识别的因素使得我们的天性需求不被满足,而引发焦虑。这是一个隐性的需求,我们的认知并不认识它。其实天性需求就放在那里,它因不被满足而出现焦虑情绪。因为我们的意识层面没有这个需求的合理性信息,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收索信息是收索不到的,我们会因此奇怪我们为什么有如此的情绪,也因此不能够采取行为去满足这个隐性需求。情绪只能以没有理由的情绪存在(慢性焦虑症),或是无法控制而被动释放(急性焦虑发作),(或称惊恐发作)。

     

    焦虑发作本是一个现实不满足引发的相关情绪,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天性需求不被识别,而无法有相应的行为满足自己。焦虑是能量,没有被允许作为,只能以一种相对激烈的方式被动的、无方向的释放,使人体验到痛苦。

     

    2,预期焦虑

 

    焦虑发作是足够大的情感事件,重大的情感事件可以形成新的认知。

  

    焦虑发作本身作为一种伤害,成为一种现实威胁,使我们有所担心。当我们认定这是一种无原因的痛苦时,我们认为没有任何原因就可以引发我们的痛苦,这个认知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认知形成我们的预期焦虑。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无法了解那个致使我们焦虑的因素,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不满足是什么。

     

    焦虑发作是对我们不利的,我们会担心下一次的出现,而紧张不安。为了保护自己不受焦虑发作伤害,我们采取的是退缩等防御措施。这个看起来“异常”的行为并不异常。因为任何人在无法了解一种威胁时,都会小心翼翼,尽量的躲避威胁。

     

    现实焦虑是有目标的而没有确定措施的情绪反应。神经症性焦虑的是没有目标的,当然也没有措施的情绪反应。而实际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求的反应。

     

    3,场所恐惧

 

    因为本人并不了解这些未知的情绪到底是什么,由什么而起。当我们对痛苦无法解释时。我们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如果我们在某些场所出现过焦虑发作。那么,我们认定是这些场所引发了我们的焦虑,而对某些场所有所回避。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而恐惧症是认错了威胁的恐惧,是目标与情感及行为的不统一。新的认知的结果是,这些场所果然会引发我们的焦虑发作。这个错误认知形成我们的场所恐惧。

  

    新的认知可以使我们的痛苦看上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使我们有了些安慰。如同未知比判了罪更让人不安。

  

    我们要保护自己不受这些场所的伤害,我们采用的是回避、退行等防御,这是一个“异常”行为。而对这些伤害,我们采取的行为并不异常。

      

    4,异常在哪里

 

    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过程,发现除了错误的的认知之外,我们的“异常”情绪、“异常”行为都是合理的。那么这些错误的认知都来自于隐性需求。这个不被意识所认可的天性需求不被满足时我们出现了焦虑情绪,是同很多人一样,在得不到满足时而出现不满情绪。

     

    尽管我们被自己的错误认知所引导,但我们想保护自己的想法没有错,所做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自己的。保护自己,当然要比强迫自己去痛苦更能体现对自己的爱。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心理障碍是一群最健康的人。

 

    不被他人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是在保护自己尽量避免痛苦。就像吃药也是为了抗焦虑,他们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难道吃药是异常行为吗。

   

    5,情绪、一般心理问题、神经症

 

    现实不满足的情绪提示我们有某种需求不被满足,支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般心理问题是了解自己的需求,但在意识层面受需求的可行性的认知的影响所出现的情绪反应。通常容易被情绪所牵制,表现出的行为比较被动或比较激烈。

     

    神经症是不被满足的而意识不允许、不识别的需求,是受需求的合理性所影响的情绪,使得我们没有相应的行为满足自己,所以情绪只能自行释放,自消自灭。

  

    6,神经症种类

 

    神经症的基础情绪是焦虑,以需求的不满足为焦虑因素。由此情绪带来的一系列新的认知,及相应的防御形成各种神经症症状。

 

    广泛焦虑、预期焦虑是隐性需求不被满足引发的的焦虑情绪起不到作用的结果。可能使用的防御是退行、逃避等。

     

    强迫症是隐性需求不被满足时,没有方向的焦虑情绪起不到作用的结果。缓解焦虑可能使用的防御是仪式性补偿等。

     

    恐惧症是没有方向的恐惧情绪所起的作用。可能使用的防御是替代、转移等。

     

    焦虑发作是没有方向的焦虑情绪失控时,以激烈的方式得以释放。可能使用的防御是退行等。

     

    歇斯底里是没有方向的愤怒情绪失控时,以激烈的方式得以释放。可能使用的防御是转移、替代等。

     

    7,了解自己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使得我们的天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断地引发我们的情绪,使我们痛苦不堪。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情绪告诉我们还有不满足存在。

     

    我们体验过更深刻的情绪,它不是病,它是一种功能,任何人在面对一个无法识别、无法处理的威胁都会有如此的情绪,它会在任何人需要的时候出现。它以强烈的方式提示我们需求的程度及重要性。

     

    我们能做的就是重新学习关于天性需求,在意识层面了解关于天性的内容,了解那个被我们忽略的天性需求,了解什么是我们正当的权利。我们就会找到那个引发我们情绪的隐性需求。因为它不在我们意识层面时,我们就算看到它,也不知道它是属于我们的合理需求。如同我们为一个丢失的物品而焦急难过,我们想去找它却不认识它。

 

    心理障碍,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它给自己增加了许多难度。然而,我们经历过什么就承担过什么,它使我们有了更强的承受力。

 

    心理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说,它协助我们完成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任务,他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事物—-人。很多的心理学派,都在以不同的角度,积极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前辈是我们人类的骄傲。

  

    知识本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当然也是为我们服务的。 心理治疗是对真相的了解。这里只有真实,没有欺骗。医学作为帮助我们缓解痛苦的手段,确实帮了我们很多的忙。只是有些用词相对专业,可能使人感到秘不可测,甚至更为担心。药物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辅助,使人减轻痛苦,却不能使我们看到真相。

  

    我们了解了这些、了解了自己,症、障碍等,无非是需求的不满足引发了相关情绪、相关表现形式、相关行为而已。我们当然可以重新学习关于我们的天性需求,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会给我们巨大的支持。

 

 

    关于“对神经症的解读”感受的对话

 

    熊 玲:

 

    看完了小小“对神经症的解读”,给我的感觉是:简洁而不简单,深刻却不晦涩,流畅而释然。若给点评价,我觉得:这是一篇很专业很完整的神经症论。对普通人来说,它是令人读起来感觉深入浅出的好文。基于我对你的了解,这篇极具专业性的文章却是以切身体验、用灵魂写出的感受,真是了不起!

 

    最令我高兴的是,小小越来越通过学习、反思、写作…达到了对你自己的了解。能感觉到,你的内心更有力量、自由多了。

 

 

    这个所谓高度文明的世界,无论你是谁,无论罹患过神经症还是相对健康的人,我们都必须要面对人生终极课程之一“认识自己”,谁认识自己更清谁就会活的谈定从容。我想,小小应该是在趋向这个境界吧。

 

 

    你文章的内容都很棒,其中对“天性,隐性需求”的解读很精彩。这令我联想到我曾经对“无意识失误行为研究”时的感悟:成人神经症性的怪诞行为,一定是无意识的阴谋,无意识是人这个主体的黑洞,它行事的动机绝不跟主体的意识商量……无意识爱干的事,即无意识的动机就是对所失去的(尤其是未被满足的基本情感),必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比如口误失误就是回归的一种方式。而无意识之所以蕴藏“阴谋”,则是早期的心灵创伤---被压抑的天性所致;你说的“隐性需求”也会是以某种健康或非健康的方式,在回归所失去的。

 

    你说到“尽管我们被自己的错误认知所引导,但我们想保护自己的想法没有错,所做的选择都是最合适的自己的。保护自己,当然要比强迫自己去痛苦更能体现对自己的爱。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心理障碍是一群最健康的人。”我严重认同,曾经我也写过“病着的健康人”论述了这一观点。

 

    文章的第7“了解自己”,写出或总结出了你成长的体悟,这对他人而言也是有疗愈功能的。

 

 

    总之,得祝贺小小的成长,你是个很有天赋的你啊!

 

 

 

    小 小:

 

    谢谢熊老师,认识你是我的幸运。我的要求比较高,我眼中的咨询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咨客,要有才、智商高,这些都是你所具备的。我需要认可,需要成就感,但不是一般人能给我的,所以很在乎你的评价,好像是我的考试分数。

 

    心理学我并不专业,写作是我的弱项,自认为理科比较好,可能这就是理科脑袋写的文章吧,觉得内容还是很好的。

 

    关于自我,像我这样的人,真的有很多偏见,现在我也没有全部的了解自己的责权利,只是我解开的地方我写的天性里了,还不全面。我想更多的了解自己,如同当初就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个过程真的很难,但是我觉得人活着,了解自己才是不白活,否则就像一个机器,被家族的意识所牵制。可是能做到的没有几个,慢慢来吧。

 

    谢谢熊老师百忙中还能如此尊重一个咨客。

 

 

 

    熊 玲:

 

    也谢谢小小对我的高度认同。有一点我跟你一样:对认可自己的人的标准较高,我们会觉得被自己崇敬的人认可,有一种喜悦而深刻的价值感。这透视出你(我)骨子里的那份清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份清高是我们存在,或获得过足够自恋之后的自我确定——骄傲与自信,这是健康的自恋(或清高)。

 

    小小你本身具备的天赋,和你从“了解自我,这个过程真的很难”中一路走来,所显示的勇气和能力,是值得被高度认可的。

 

 

    另,我有一想法:小小写的“对神经症的解读”(包括我的读后感),若你同意,我想把它放在我的网站和博客里,以被更多的人分享。看你是否愿意?

 

 

 

    小 小:

 

    好的,可以发啊,我很高兴。我是有点担心自己的用词不太准确呢。自恋使我很盲目,并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自恋成为一种真才实学,那是太棒啦。一堆空的东西变成实的了,那种感觉。谢谢熊老师!

 

 

 

    熊 玲:其实要感谢你“对神经症的解读”以及真实感受的分享,对真实感受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分享经验也是人间宝贵的精神。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谢谢你,小小!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