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有感《读“传统与个人才能”有感》

作者:admin 时间:2015-11-09浏览次数:157

 

 

 

《传统与个人才能》是曾获得若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写。这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论文,博尔赫斯说,不是传统创造了我们,反而是我们创造了先辈和传统。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内大学生有“开谈不讲艾略特,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可见艾略特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之大。

 

该篇《读“传统与个人才能”有感》,出自读哲学系的大一学生——“扶襄”之笔。她年仅18岁,已写过很多优质的诗词。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长篇大论,读后感是:非常感叹!

 

首先,我很喜欢文章浓浓的哲学味道;2 很好奇她何以随性而来的灵感与表达灵感的能力(该篇是她6个小时完成的)?3 惊讶她的思想深度与博学与艺术天赋,她不仅写诗词,还写歌词、唱歌、写多种文本的人生感悟;4 此篇读后感的阵容虽大,但对我喜欢哲学的人来说并不繁多。前半部的10节有些拗,读起来费劲,后半部的11节读来有轻松的深刻,最后对“诗”的阐释很有深意,引人回味。

 尽管扶襄还是个学生,其作品未得众多人的目睹与认可,但我常常分享到来自这位女孩的佳作,算是一种幸运,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读年少者有深度的作品,能让我体验到热血青春的活力,与那份冷静厚实的意义存在感。也因此想推荐扶襄的这篇文章,以及她的两首诗,供读者朋友分享。

 

 

 

 

扶襄:读“传统与个人才能”有感

 

 

 

 

 

 

1.传统对于英国人来说是贬责,浮泛的称许,对中国人来说则更像是对古代某一种状态的继承,带有微微的古板之意。对中国来说,传统是无法被摒弃的,或者说是继承优良的部分,革新被认为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毕竟中国宣扬的从来的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虽然中国其实从建国算起也就六十多年。严格来说继承的是民族史中的汉族史,以及被汉族同化的历史,不过历史无真相,即使文稿典籍也会被篡改,记忆也不会可靠,口口相传可信度则更是低。更多的是我们选择相信的只是我们自己内心所认可的真相。所以你继承的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你自己所认可的“真实”而已。况且每个人的观念标度并不一致,就是在面对所谓的公认事实的时候,认可度也会有所偏差,所以每个人心中的“传统”也不一样。

2.批评习惯更多是源于思维。从一个民族的角度来说,人民的思维是趋向于同一个终点的,当然过程中肯定会有些敢于突出重围的勇敢人士用不同的态度和思维来思量(最好的例子就是总会有人站出来主张改革),但是从现有的历史去考究,殊途同路不是那些人愿意的选择,更多的是社会的选择。或者我应该叫他为“不可战胜”,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特有的“不可战胜”,他应该是人应运天时地利从世界上诞生时伴随而来的另一种产物,例如死亡,例如“根本”(我喜欢称之为本源),当然还有太多太多的“不可战胜”。我们从出生就被教会哪些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然后我们知道了恐惧,本能的害怕未知以及所有不确定性。但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利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又各有差别,如此便导致了每个民族所得到的经验也不同,面对的“不可战胜”从人性上来说虽无太大差异,但从其他各个层面来说可以用“迥异”来形容。对于这类深深地刻在民族精魂上的东西,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东西,在你周围没有“异类”的情况下,你成为“异类”相当困难。大部分的情况则是你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条件反射行为均是由后天习得,建立了短暂的神经连接,然后你经过不断地重复重复便会成为一种持久性连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有不断地强化加固),最后才成为了一种习惯,因为这时你已经不需要思考,你的身体会自然而然做出反应就好像非条件反射一样。由此可见你要正面直视思维上的短板很难。至于当你已经意识到了,才谈得上忘掉,为什么更容易呢?我想是因为在民族这种大范围下的局限性已经成为自己身体乃至心灵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材质能用来填补。你会像习惯了身体上的伤疤一样习惯他的存在,然后在催眠自己那没什么,小问题而已,渐渐地你就忽略了他。

   

 

 

3.创作上的天分或许更多的是来源于灵感。而灵感来自于世界,也就是说你要对世界足够多感情,无论悲喜,你才有办法从中获取“世界”,属于自己的世界。灵感偶尔也会匮乏,因为我将感情收回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最终做出选择的是自己。想要获得就先要付出,在我的认知中,“本源”太过孤独,我们的生死短短一瞬,所有所有不带来不带走,而他则是“所有”的源头以及准则(武侠玄幻小说称其为“天道”),你要告诉他你爱他,那他一定会告诉你他爱你,因为他已经孤独太久难过太久,毕竟世上无任何“存在”与“不存在”能称其左右,在我们无法用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洪流之中。

 

4.我想到了一个人,冯延巳。第一次接触到他是看一本诗词鉴赏写他的《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访,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我很容易被蚊子打动,所以怎么也不肯相信陆游说他“谄媚险诈”,总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心有暗伤意难平之人。其实这就是艾略特所说的“我们自以为”的这一部分内容。现在我尽量去看见“天然”,即事物原本的面貌,当然这不是简简单单用眼看到,而是看到后由心中的“天然”这一部分去感知外界的“天然”,所以常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在我的意识层面没有显现的东西在我的潜意识的沸腾,至于他到底什么?什么模样呢?我不知道,我只是代替他做出表达,当然在表达的过程中,可能我与他又融合到最佳的状态,最后呈现出一个被表达的状态,至于看客看到的看客能看到的又是他自己的事的,因为读者多半是投射了自己的思想。

    

 

5.每一个人的不朽都代表了前人的不朽。这是一种影响在作祟,这种影响导致了前辈的优秀,导致了这个人的优秀,而最最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导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这种影响下的“认知”视为优秀,否则就优秀而言,也很难出现打破常规的优秀,他会被局限在这个圈里面无限循环。而这种不被认可的优秀往往应运时代而生,可以说他们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但这种优秀在刚出现时几乎没有不被异端化不被妖魔化的,稍稍好一点也要用“极致潦倒”来形容。除此之外呢,最美好的就在于这样的优秀与其载体常常互相成就对方,最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往往是人格悲剧的典范。

 

6.历史的意识。过去的过去性是因为他已经发生,我们是无法直观地看到“真实”的,于是有了“历史”这一词。关于过去的现存性,我想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是已经被记录的,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去获取它,当然这种时候要博览才行,博览能使你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它(及时也许它本来就是谬误),有最大化的可能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备的被前人所描述的时代。二是事物的发展具有时空性,在我们的时空被认作是“历史”的东西很有可能在别的时空正处于发生状态,当然由于研究水平所限,我们无法得知“真相”。撇开第二点不说,由第一点说起。我想或许当你建立了一个前人所述的时代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历史的意识,

他在你脑海中不再只是一句话、一幅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场景、一个故事这么简单可以用于叙述的东西。你看到的是一个时代,你感受到的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情感。当然这个时代不是属于世界的,只是属于你的,你通过你的经验将其加工完善,使得本来就不是“真相”的东西,更加面目全非,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时代的情感是不会变的,你感受到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比如道家说生而知之,我相信这并不仅仅只是知道罢了,他承载的也是累积了千年所流传下来的一种情感,那是是可以流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往情深。

 

 

 

 

 

7.至于永久和短暂,就有了太多的理解。我选择一种:永久的意识针对的是“历史”这个存在的本体,暂时的意识针对的是作家。永久和暂时的结合就是历史和作家的结合,而作家的存在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而现实终究成为历史。

 

8.关于秩序这个看法我很赞同,或者说确实是这样的。这个秩序也不仅仅只是针对艺术品的,这个秩序同样适用于任何可以以“新”和“旧”来具象化的事物。简单来说,“新”的存在就是产生,在没有的基础上有了的表现,这种表现必定会打破常规,因为完全的“旧”秩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存在了,如果这个“旧”无法表现的宽容大度去接纳“新”并做出适当的调整,那“旧”必然会受到“新”所带来的冲击,那么这时“新”可能会选择重建一种新秩序。这应该就是“格局”的问题了,当然格局的问题受到文化,地理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执政者的选择,势必走上不同的道路,如诸子百家。

 

9.关于裁判这一栏,我认为这不是人为的做法,或者说人只是选择地表达出来新事物的共性和特性并从中提取符合当时认知的内容,剩下的全部交付给时代和社会,他们会用时间去证明考验和价值并存。歌德说“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当然时代没有错,时代和人类一样是发展的,但是时代的进化要比人要晚一些(中间的时间差即使时代自主去验证“真理”和“谬误”的所需时间),而人又生活在时代之下,时代就会影响绝大多数人的考量,或者说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去迎合时代。也有人会说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当然也没有错。时代的前瞻性远远大于人类的前瞻性,这些时代的“谬误”是因为他所触及的应该是时代的前瞻性而非人类的前瞻性,但是时代无法用人类能听懂的语言自主表达给人类听,所以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看到。

 

 

 

  

10.关于“艺术从不进化”这一点,个人认为一切皆可成为艺术,他不应该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我认为艺术是天然,我们应该要去看到他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说他应该是什么样子。至于“天然”,自是不会进化的,或者说一切事物,无论我们看不看得见摸不摸得着,他都有独属于他自己的“天然”,“天然”是从“存在”开始变伴随而来的比“存在”本身更不可考的东西。

 

11. 关于“过去”和“现在”。我们讲的“过去”都是基于“现在”,当然“现在”可能是“此时此刻”也可能是指目前所经历的具有连续意义的一个时段。但总的来说你不会对现在模糊,但是你一定会对过去模糊。从生理上来说记忆是片段式的,除此之外你的意识层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筛选的,你又如何确定经过加工后的这份产物是不是连你自己都欺骗了呢?所以我们只能确定现在。

12.说到消灭个性,佛家有个词语叫做“我执”,是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而“我执”是痛苦的根源,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他们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这二者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去看见“天然”其实有相当大的共性,均不以个人意识为出发点,而以事物本态为根源去追溯。

 13.看到的是“天然”,在表达上却有“我执”的嫌疑,或许是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无法将其完全与“天然”剥离。只有表达的是“天然”,才符合艾略特所论述的“成熟”与“完美”。

 

14.读到(二)的第三段是,突然有一种欣喜从胸口溢出,有种想哭的冲动,心里不停呐喊到:对,就是这样,就是感觉。我自己的贮藏器是我的潜意识,常常于行笔处会忽然茅塞顿开,感觉对了,便是自然形成。当然表达的形式可能就与习惯等因素有关了。

 

 

 

  

15.艺术作用的强烈需要多方面的结合,除了对诗人用语,铺展进程,表达的内涵等有相当高要求,还对读诗的人有相当高的要求。艺术的表达有相当开阔的选择,不过看个人喜好。每一种意象都包含了无数种可能的感觉,当然作者选择的感觉,可能跟读者所选择的感觉不同,所以就又回到了“我执”。或者说要尝试过所有可能,诗人才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特质的“天然”。

 16.关于灵魂的认识,我有自己的看法。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7岁),在那年过年期间,我整个人呈现出一种非常虚弱的状态,说话只有气,抬手抬不动,走路走不了,饭也吃不下,一天下来甚至没有记忆。大年三十去外公外婆家团圆,我外婆说是被家里的祖先找上了。中午团圆饭也没法吃直接就去睡下了,下午三点过一点醒来整个人什么事都没有了,我妈说是因为我外婆帮我请了仪式。就是将一双筷子(底部为四棱锥)竖直放下,然而筷子不曾倒下,然后在筷子前撒上一把米,米渐渐就变黑了,在我醒来十多分钟前,筷子就自己倒下了。

这件事以后我就极其渴望地去触碰那些东西了。至于灵魂了,或者言及他物亦如下:我们只是以人的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讲人类的语言,我们有我们的行为模式。那么其他任何我们无法接触到的各类属于说法中的“存在”就有了两者中可能,一是真的就不存在,二是他其实存在着的,只是他们是以他们应有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上,他们讲他们的语言,他们有他们的行为模式。然后,他们与我们的世界并不相通,也许偶尔会有错乱,但是世界秩序不会允许长时间的混杂。

 

 

 

    

 17.至于印象和经验对于诗人和诗歌本身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又要回归到民族,及个人经验最后成为一个人的个人意识上。

 

18.看到(二)的最后一句话,突然好想笑啊。逃避并没有错,诗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她真的太温柔太温柔了,温暖柔和的就像是母亲的子宫,那个被羊水包裹充斥你整副躯体的地方,那个孕育你的最初的地方。看“诗”这个字的右半边是“寺”字,一说到这个字,我就会有一种于青山中拾级而上,钟磬声在山谷中来回盘旋久久不散的感觉,这是响声中的旷古四寂,是内里的平和。左半部分呢就要和英文“poem”一起说了,汉字的左边是言字旁,也就是要说出口的,“poem”的第一个音节也是破口的音,也就是说诗是出口的温暖平和。

 

19. 意义重大?是针对什么的,感觉这里面包含了艾略特想告诉我们的无穷多种的可能。或许这种意义重大应该用鲜活来形容——诗中的“生".

 

20.要完整地存在于“现在”,才是清醒的,才能在清醒的时候逃离出个人的意识(“诗”是逃避,逃出个人意志,“诗”只是现在,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未来的现在。)

 

21.为什么要用“除非”?用“除非”也就说明了意识到的这个东西是在常态以及常态的认知范围之外的。不是死的,也就是说常态下认为是死的;早已活着的,也就是说常态下未曾早已活着,可能不会活着,可能将来活着。那么再追溯到(三)的开篇:“灵魂乃天赐,圣洁不动情。”(我认为圣洁是属于天然的,圣洁就是要一直保持最初的洁净无瑕的状态)所以这里活着的是灵魂,诗中的灵魂,诗的生命。

 

 

扶襄的两首诗

 

 

 

天然(一)

天然是什么呢?
或许是被定义为未经雕琢
他简单却很奢侈,类比朴素

我或许该问你几个问题,作为解答
你是谁?我不知道
你是你,你也不是你。
你应该是被名字这个最短的言咒所框架的事物。

你从哪里来?我不知道,你应是从来处来
你要去哪儿?你不知道,你说要往去处去
那有什么关系呢?没什么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现在,
在这里。

(待续)

 

 

 

旧伤

时光会细致地勾勒旧伤的轮廓

再用入木三分的力道一刀一刀割舍
每处细节都会被处理得令天神都羡妒
倒是,除了雕功没有谁会哭

毕竟鲜少人选择倾听时光的苦楚
一帧的画面感和谐又突兀
自欺欺人会提醒你,你以为坚强藏的住
血腥味浓烈刺鼻
悄悄发怵

寒光铁衣,看不到麻木
月色发冷在长枪顶尖闪过
水下是寂的,仰观水、水中以及水上的一切
你还摸得到吗?
摸得到什么呢?

你会忘记去亲吻疤痕
你更愿意亲吻或许是被定义为美好的事物
你在哪里呢?你在做什么呢?
你全然不记得
你当然不记得

旧伤会发酵成岁月的颜色,斑驳
也许还会挥发成空气的成分,你正准备呼吸进身体里
你不会察觉,就算察觉也不会在意
即使它是你

看到它在身体里,生根发芽
心境还真是难以分说
哀戚或者怨愤或者欢欣或者似这般等等,均未能恰到好处
应是合该如——
刃上心头血,开到满庭芳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