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母爱,我不想要

作者:熊玲 时间:2016-01-16浏览次数:297





对一个刚出世的人来说,母乳堪称养人之最;对一个走向社会人来说,母爱堪称育人之本。检视我们的许多家庭,父母爱不仅存在缺失(父亲缺位或父爱缺失,母亲全能或母爱泛滥),还有两种怪像:母乳,我不想吃;母爱,我不想要。



(1)有一种母乳,婴儿拒吮  



这便是第一种怪像:母乳,我不想吃。 这一现象虽少见,但最令我们反思:不是所有的母乳都养人。

      


例,一位26岁的母亲,很重视母乳喂养,但令她意外的是孩子出生后拒吃母乳,每次喂奶孩子都扭头、抗拒到底。母亲怀疑自己的奶汁有问题,便去医院检查,结果没问题,同时也给婴儿看了医生,身体无碍。之后她大胆地再给孩子喂奶,但孩子的反应没变:拒吮。无奈下,整个哺乳期都只好喂养婴儿辅乳品。这是听朋友讲的一真实故事,不知那位母亲对孩儿“拒吮”是什么感受,只知道一点,这位母亲的个性阴郁偏执。

 


既然母亲的乳汁和婴儿身体都健康,婴儿的拒奶就排除了病理因素,可以考虑是否有心理因素。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心因呢?

      


先申明,解读这一怪象的动因,在不知当事者详情的前提下,实属笔者的主观臆断。

      


从万事有因的角度,恕我臆断可能性原因:1)母亲的偏执个性结构或潜意识里,有一个不被接纳的女儿。自她以前幻想孕育,到实际怀孕,她跟胎儿的心理关系一直是母子,交流一直是“我不希望你是个女儿,你一定要是男孩才好”。本质上,这个不被接纳的女儿是她自己。2)母亲在孕期,处于高焦虑和抑郁状态,胎儿在子宫里安睡,也在不安的情绪环境里呼吸紧张。



用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可进一步作如下解析:母亲整个孕期提供的孕床是不够温暖,胎儿会把母亲的负情绪体验为无数碎片的“坏客体”,这令胎儿在不够安全的子宫,常常睡得不安稳不踏实,可能会受惊。之后的喂奶,母亲将乳头触及婴儿的嘴这一动作,暗喻了母亲对婴儿施加的焦躁,婴儿会体验为一种被攻击。即,乳房委屈的替代了原有的负情绪,变成了实在的“坏客体”,婴儿利用他本能的分裂机制,(扭头拒吮)把坏客体隔离在外,它与我无关,婴儿便觉得安全。

 




(2)有一种母爱,孩儿反感



这便是第二种怪像:母爱,我不想要。这一现象很普遍,值得我们省醒: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温暖。

  


也举例说明。我在网上看过央视的一访谈节目“明星王姬跟她女儿”,大致情况是:王姬陪同女儿妞妞舞蹈训练。妞妞为参加舞蹈比赛在努力练习,王姬因发现妞妞参赛的曲目是“小苹果”而生怒,但妞妞坚持自己。母女为此冲突不断。冲突的过程,母女双方经历着相同的感受:挫败、委屈、愤怒、伤心。冲突的结果:女儿放弃了“小苹果”,母亲胜利了。



却不知观众看后的感受,是同情母亲,还是心疼妞妞?是认同母亲的作为,还是反对?答案可能是仁者见仁。我对观众的反应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妞妞都20好几了,母亲为何当她是小孩?我个人看那节目的感受是:可怜王姬的伤心委屈,心疼妞妞不能做自己。也感觉王姬的母爱不是个例,是具代表性的,故想借此谈谈:母爱是什么?

 


母爱本是柔情,令人温暖。但王姬似的母亲所发出的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要求,令人感觉被制约的冷。母爱本是一种涵容,令人安全。但王姬似的母亲施予的爱,像是生硬的凸物,令人害怕、想躲避。为什么呢?



暂不论他们母女关系今后怎样,我们也无法确定妞妞今后是怎样的她,有一点我们需正视:王姬那千辛万苦的母爱,孩子并不想要。但现实中,很多如王姬一样的母亲,并没觉知这点,依然按自己的意志,强行施爱。 

    


王姬作为职场女性,是有魅力的事业型人;作为母亲,是有爱心的拯救型人。这类堪称完美者的她,在亲密关系,包括恋爱婚姻关系里,无形中容易置对方于弱势位。完美母亲在家庭的高地位,主要来自于她本身性格的好胜,和兑现好胜的实际能力。这类母亲,所经验的对自身高要求而获取的成功、对帮助他人所获的重要感、价值感之类,都是培植她们拯救情结的养分。所以王姬在陪伴女儿舞训的过程中,那么自信、执拗地劝导孩子:你的选择是个错误,必须改过来。 

     


与成人孩子的冲突,王姬为什么获胜?正是她爱的出发点至高无上啊:为了你的将来我怎么都可以,哪怕你恨我、我受委屈,也不希望你走弯路,我过去吃的苦绝不让你再经历!全“为你好”,这是谁都抗拒不了的恩典。而对于自主性欠缺的孩子,即便想抗拒,也没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已成人的妞妞,我想她并不情愿接受母爱,她之所以选择妥协,并非她认为妈妈正确,而只是她不想看到妈妈伤心。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王姬这类母亲的价值存在,是通过“拯救”他人而体现的,同时也是通过获得他人“接受”或认同而确认的。这就好理解她们这一类母亲,当被孩子叛逆、拒绝拯救时必然会感受挫败、暴怒的。

  


如果一个孩子被爱得恼怒,说明什么?施爱的母亲会认为:说明孩子不懂事、任性、自私等等。可这样的解读,无疑是亲子关系走向恶循环的原因。完美母亲,往往被自己的情结和正确性蒙蔽,看不见孩子的内心所需。如果母亲能冷静省思,是会发现孩子抗衡母爱的许多理由:你的爱像磐石,我感觉压抑;你的爱像山顶,我摸不着;你的爱像王者,我要不起。

 


负有拯救使命的母亲,不会觉得自己的爱有问题,也不会清楚,她们的爱里面全是她们自以为正确的信念。可以说,她用尽力气去爱孩子,其目的是使孩子成为她一样有价值的人,其深层动机是满足自己的拯救欲、实现她自我完美而正确的信念。这样的母爱本没有错,只是相对被爱者,它是一厢情愿的霸道,受之不安;而相对孩子的成长,它是妨碍独立能力的一道隐形之墙。


 

很赞成周国平的观点,“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将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这话犀利而中肯。



没压力的母爱具有涵容,是这样一种爱:对来自孩子的挫败或负情绪,首先不是指责、教导,而是平静理解性地包容、转化,令孩子有“感同并仿同”如何处理负情绪;对孩子自发的兴趣、幻想、自主性表达,是能够耐心地欣赏和保护。



我们在很多孩子的身上得知,他们不是真的不要母爱,而是不想被爱所压制。那么,有着母爱的母亲们该想想,你的做法是否无形中在阻断孩子的将来,是否忽略了一基本逻辑:为了孩子的将来而牺牲掉现在,哪还有将来?从现在起,你是否敢于为了孩子的将来,而收回全都“为你好”的滥爱,给予有涵容的爱?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