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治疗动态

熊玲: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同理性诠释

作者: 时间:2016-11-26浏览次数:378


   ——用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4)








     (续  前)

      同理性诠释  



      本文最前面提到了,史托罗楼的主体间理论,是来自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所以,在主体间关系的视角下,在主体双方真实体验的回应里面,助一臂之力的是现象学方法:不预设优先顺序的,尽可能地纯粹描述,以使我们回到事物本身,或叫还原真相。完整的主体间治疗过程,是通过描述来理解、补充和诠释来访者当下的自我世界。现象学的交流,是一种直觉性体验交流,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自然而然的诠释。   

 

      存在性不安的个案,是长程的个案。个案的进展,以及帮助个体能深入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无论你从哪个维度(情感--行为模式;内心--外部关系;过去--现在我是谁)工作,都是要依赖同理性诠释的。

 

      但我们使用同理诠释的基本工具,是我们自己的主观的体验,也许我们会说我们努力去达到某种客观性,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仍然是我们主观的体验。关于我们可以通过同理达到多大程度的真实,不同学派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我之所以称同理性诠释,是因为感觉:同理是一种感受和理解能力,诠释是我们对事情的主观看法,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它们没法截然分开。就像移情、投射之概念,它们在运作上实际也是没法分开的。

 

      存在性不安的个案,因被经历中的情感内容所控制,当事者可能不去关注其他精神活动的存在。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病人们倾向于无意识地相信经验可由事件和环境来解释,却不去注意事件是如何无意识地运作的。分析师,特别是那些将自己持续地浸润于病人经验的分析师,也倾向于被内容吸引和套牢,这样的卷入会使分析师在情感状态与主观现实之间的转换变得盲目,看不到关注点之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常无法发现形式或象征并不重要,除非患者无意识提供了理解深层过程的方法、通道。往往,来访者所固着的情感状态、梦,是深层理解的通道。





 

      尽管,我有对皎皎的深入理解:她自己不祥的预感-----总是有被爷爷奶奶、父母扔掉、被外人欺凌。在他的记忆中,她永远是多余,不被看见的,这一经验如此深刻固着。 她这一存在性不安的源头,首先来自于家族权威对她的身份的轻视,再有父母吵架、冷战的岁月,也越来越流露出对皎皎的存在的忽略,他们都拒绝承认孩子的价值。虽说他们的作为是无意识的,但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孩童,足以构成存在感的摧毁。而她至今的行为模式所存在的拘谨、刻板、被动攻击......都是跟她压抑的两组情感有关:怨恨、恐惧。这些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导致她一直体验着——预感风险焦虑。风险所指,在意识层面是怕像奶奶一样疯掉,而在无意识深处,是被吞噬焦虑。

 

      但,如何使皎皎本人理解到,她最深层的焦虑是如何建立、维持深层焦虑的情感动力是什么,又如何去解构它们、如何建构新的自我呢? 或许这就是对治疗师最核心的功底要求。这份功底的运作形式,又好像是一种只可体会,不可言说的东西。若真有检视这份功底的指标,我想那应该是来访者的反馈

 
   (有些情感是值得反复去体验的。比如,在皎皎的情感反应中,她不断提到丢脸、抱怨,她自己认为这几乎是她,以及她们家族人的固有症状,这意味什么呢?诠释的着眼点,正是来访者反复出现的。 既然皎皎不断提到她家族的症状,我想从中跟她去一起去体会、探寻它们的意味,其目的,以使皎皎能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背后的情感驱力。借助体验回应的进展,皎皎会呈现她感觉丢脸的地方:(挺多的)小到不敢跟同学一起逛街购物,怕被看见自己节俭;大到不敢集体中发言,怕说错话、怕情绪失控,说到底的怕,是怕像奶奶一样患上精神病。在对抱怨的体会中,她发现除了父亲以外的所有角色,包括自己也是爱抱怨的,她比较多的讲到了目前跟男友关系中,她感受到的不安、不满情绪,只是不敢表露。皎皎逐渐有对自己症状的理解,自己那一贯的乖巧顺从、一贯的回避表现、隐忍、好幻想等行为特质,除了跟她过去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有关,还跟她内心多个自我冲突、和压抑的恨有关。)

      
      关于诠释的有趣和有效性,我的体会是,精神分析的视角或某些观点,是触及你诠释灵感的宝贵源泉,就像任何艺术创作,是离不开灵感的,而精神分析本就是一门艺术。比如,比昂关于不确定”“无中生有”'符号隐意的思想,比如拉康的观点症状中藏着一个词,如同弗洛伊德所说一个症状很清楚地在那里,当你把一句话,把那个词说出来,症状就好了。意思是,把潜意识上升至意识,意识转换成语言,语言凝结成一个词,你把那个词说清道明,症状就消除。我们可进一步思考:每个症状里面都有一个词,比如贪食症——后面是母爱缺失的心里空洞,厌食症——后面是被控制的绝望,根是亲子关系有问题;强迫性伤害意向——潜意识是愤怒或想伤人的攻击性压抑,根仍然是早其亲密关系的问题,等等。
    
     
     那么能使症状里的东西显现,使潜意识上升意识,意识转换成语言,语言凝结成一个词肯定有一过程,要素很多,但其中的同理诠释,可算点睛之笔的要素。正是精神分析的观点,给了我同理诠释的许多灵感,至少会令我在治疗的主体间关系里,特别敏感、执意想要追寻接近来访者各种症状后面的那个词......而这个过程中,是贯穿了或浅或深的不同形式的诠释(如隐喻性故事、象征性解释)。种种诠释必然要影响对象主体的感受,也必然会引发对象主体,对自己那些症状、梦里边的是什么的自我诠释....比如皎皎在第56次以后表达过:我的过去在感情和表达感情上是完全匮乏的,我不知爱是什么滋味....我也发现,我对情绪失控、对未来的害怕,好像是一直停在过去的那种——没人疼没人管没人要的害怕中。


      随同理性诠释的进展,令皎皎对自己有新发现,觉得自己很容易去寻找情绪的来源,能更多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一些意义。




   
     
  补充一点,诠释的有效性并非“深刻解析”,而是在关键点停留、线性追寻“此时此地的感受”,达到“把那个词说出来,症状就好了”的神奇出现。为给大家有个视觉的印象,我举一例子,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第24集里有一片段,比较集中展现了这个神奇。剧中两主角:由黄轩扮演的主任翻译官程家阳,杨幂扮演的实习翻译官乔菲,乔菲患有严重的幽闭恐惧,她的职业理想势必要具备同传翻译能力,可她一旦进同传间,别名叫“黑匣子”,她就惊恐不安。程家阳作为翻译导师也是心理医生,对乔菲进行“同传”训练的同时,进行了N多次“同理性诠释”的心理对话,在第24集约有10来分钟时间,心理医生并没有给她什么深度诠释,只是追问她的感受,在每个关键点出现后的感受(如,程:看到”座位“什么了,乔”好像座位上的人有危险“,程:”玻璃“怎样了,它使你想到了什么),以促使乔菲联想、联想。直到后来有了那个神奇出现——说出症状里面的词,症状就好了。即,乔菲终于说出了害怕同传间的根源——小时侯在医院ICU急救室,只能隔着玻璃,目睹母亲生命垂危的恐怖场景。之后,她很释然,也不再恐惧同传间了。
  
   这里有几个死亡焦虑的象征:同传间--黑匣子--窒息感--死亡;医院--ICU--垂危感--死亡。乔菲的症状,和症状后面那个词的关联象征:同传间/急救室---黑匣子/ICU---窒息感/垂危感----死亡。从这些关键词里寻找更重要的词,是用同理诠释的不断联想、不断呈现、不断回馈,就一定能“回到事物本生”、还原真相的,当找出真相、说出真相,症状就好了。真有这么神奇。


      
     由此想说,诠释并不一定是对事情来龙去脉的解释,而重在对感受对体验的深度唤起,那些症状里藏的会顺势不断露出。意指潜意识世界的动机、欲望和情结。主体间精神分析视角的诠释,是一种现象学的,自然而然的交流和诠释。
     
     
     如果说主体间的深刻体验,是双方都抓住了此时此刻在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的相似的描述,产生有相遇时刻的感觉。那么,诠释的有效性,就是能击中对方的心灵,令他有触动。就像,听了一首好歌,是你听的体验告诉你,有被触动,有感动、想流泪的感觉。至于我们的诠释,是否到达了这样的有效性,其实在主体间场景中,双方是能有感觉的,双方真实体验的回应里,是会有反应的。比如,来访者摸着胸口说:我这个地方通畅了,也有说嗯,这根线通了,这些都是被触动的感觉。

   
     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框架里,我们要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接近主体内心,那一个个被疏远、被屏蔽的词,每一个词象征着新的自我。我对同理性诠释更深的理解,是跟他者一起思考,一起诠释。如果,在主体间场景中我们可以做到自由的、自然而然的交流,可以在各个视角上藤挪闪跳,进行现象学的深度描述与诠释,然后,我们回到了我们自己,他回到了他自己,回到了他内在世界有所广度与深度提升的自己,试想,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前两天,我在《洞穴之喻开示的生存智慧》文章下面,有个叫天真之道的留言里,看到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人正是在无尽的质询回应中书写着存在!我便深深觉得,主体间精神分析治疗,就体现着这个真理:人正是在无尽的质询回应中书写着存在。

  (待 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6.11.26

 

     

  

        熊玲相关文章

      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

     她为什么一见陌生男性就脸红

       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感悟四季与心理障

     怎么思维怎么活

     真实与谎言的对话

     谁让你不快乐

     病着的健康人

     害怕说“不”的心结

        希望的陷阱

     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感言如果

     理解与不解

     小是大,薄是厚

     心愿会伤人吗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

     任性的性欲

     有一种悲凉很无奈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