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人为什么会觉得迷茫?

作者: 时间:2018-07-25浏览次数:64



        我们知道,成熟的首要标志是对自我有稳定的认知,不会因别人的表扬而信心爆棚,也不会因别人的贬损而垂头丧气。


       那么,对人的迷茫可这样来描述:他们的情绪状态是稳定的焦虑与抑郁的循环;表情上,没有笑容的眉头紧缩,或是没有表情的平静淡漠,像是少了情趣的老成,或是自我迷乱的早熟;个性里是胆怯、敏感、犹豫、拖延、患得患失。

       读大四的男孩海明,从小到大成绩优秀,性格乖巧,近一年他被焦虑控制,忽然觉得不认识自己,感觉迷茫而恐慌。快毕业了却不知自己喜欢什么,可以干什么?也不知为哈,突然很厌恶学习但又怕这种感觉。他出现一些强迫性怪论: 我从哪里来的?我为什么要学习并不喜欢的专业?为什么……越想越想不通,越不想去想越想得厉害,他很害怕自己想疯了。




       一种说不出口的精神痛苦也可以籍身体的受苦作为中介。除了各式各样的身体化症状外,也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我们必须辨认出其中被虐、自我攻击与自我惩罚的意涵。除非受苦找到再现的支撑,让自己能说出“这里好痛”,否则这苦是无可诉,也无可卸的。海明讲过,他自小对别人的不满或拒绝“说不出口”,不知道为什么。

       首先我们看到,孩子内心是有负情绪、有拒绝他人想法的,但这些感受为何出不来?可以猜想,他畏惧自己真实的感受。经验告诉我们,若你不敢说出你很想说的东西,那一定是敏感到“很想”之后的危险。对乖孩子来说,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一定被某个很厉害的声音所控,或被一个强大的他者所挟持。

       海明的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有,特别是焦虑性的抑郁患者,他们即便处在优越的环境,却感受到的是威胁,即便收获的是成绩,但感觉是弱弱的兴奋,他们多的是对未知、未来无尽的忧思。

       这些乖孩子的特性,实际是他们对自我方向的迷茫。对于我是谁、我的感受怎样、我该走向何方…都是迷茫的。

       想说,迷茫是自主性压抑,以及自我辩解的不清;乖是对“缺乏自主性,以及自我辩解不清”的美丽光环,也叫对害怕不好,或没有自我的一种防御。这些结果的底层,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期,正常的攻击性被压抑。

       孩子应有的攻击性是形成独立,和自主能力的要素。乖孩子匮乏的自主自立,是他们早期的生成环境不具相关的养分。就像北级带,不可能生出风姿绰约的海棠或玫瑰。抚养人无意识的占有欲、控制欲像一股强劲催化剂,催眠了孩子本该有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担心是无意识的罪过

       迷茫的背后有着相同的关系背景——抚养人的担心。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背景:因为我们担心你的未来,所以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在中国的家庭,这份关系背景的力量厚重如山。

       抚养人全然不知“为你好”纯是他们自个的经验,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也没有让孩子自个去体验和调节行为的意识。比如,对5岁左右孩子的穿衣和吃饭(冷暖和饥饱的感知)的多少,父母完全以自以为的“正确”,决定或强制孩子该穿多少该吃多少。长期这样的抚养模式,孩子自然缺少了对冷暖,以及冷暖象征的爱恨意识的自我感受。

       “为你好”是一个令孩子无法拒绝的爱,孩子无论怎样都只能接受父母的好意,“抗旨”意味你不乖。“为你好”几乎完美地掩盖了父母脆弱的自我,那个时时处于生怕他(其实是自己)不好的恐惧。




        父母哪来那么多的“生怕”“担心”呢?这无疑,是父母的早期未获得过足够的认同与信任,或经验过种种不安的恐惧,比如,被禁忌的紧张,被否定、被惩罚的害怕等。

       父母的担心会化成“为孩子好”的控制性付出:给你最好的物质条件,为你扫平成长路上的一切风险。这样一来,“担心”替换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孩子的自我感受。“为你好”夺走了孩子学会担当和有胜任感的机会。

       迷茫的孩子,正是在被一路呵护下安稳地长大。对父母而言,那是他们无私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而言,那是受控的加害。因此说,抚养人“担心下的为你好”是披着完美外衣,干着转嫁自我焦虑、愿望、侵犯他人自主性的无意识罪过。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一张张乖孩子无助的脸庞,很无助很心疼。

       我们常看到,青春期孩子在重要考试时,不是犯头痛病就是爱拉肚子,或总会找个茬“爱”转学,或一进家就掉进网络世界…这些都是一种攻击性压抑的表现,或说是对父母、对权威控制的一种变相的反攻击。

       因此值得父母反思的:童年为什么重要,父母你的人格态度为什么重要?最简单的理解,孩子的世界观是来自他者世界观的影响。如对“性”的感受和态度,是感受为被视为带脏的淫欲和耻辱,还是自然美好的人性所需?是取决抚养者的传授。孩子在没有是非判断的早期,你不断给予她什么理念他就记住和内化了什么,你持续互动给她什么情感与情感反应,她就体验和学会了什么情感和情感反应。

       说形象点,乖孩子的抑郁这张脸,是父母身上抑郁素质的再现,“孩子长得像你”。乖孩子的迷茫之脸,是父母身上的强势反映,孩子的自信被削弱了,“他一点都不像你”。

       再反思一点,假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世界之真理,那么,人成为成熟而有能力的社会人,一定得具备“三”一样的攻击性与创造力。因为这是一个人产生其他能力的基础,就像地基是房子的基础、船是航行的基础一样。最关键的,人只有在他幼年时的攻击性与创造力得到过保护和满足,才称得上拥有这份基础能力。可惜,我们在许多乖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那份基础性能力,早在童年时就被抚养者们“伟大的牺牲”给牺牲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亲密深处的存在孤独

       熊玲:缺陷抑或缺爱

       熊玲:借“房人树”看情感类型

       熊玲:概念移情与诱惑

       熊玲:依恋,那熟悉的陌生人

       熊玲:“强势”为何讨人嫌?

       熊玲:这样说。。。不如说

       熊玲:检视爱的容器

       熊玲:解读跨性别人的心理现实

       熊玲:戏说欲望

       熊玲:自恋的代价

       熊玲:骗子为何找上你

       熊玲:亲密的关系控制

       熊玲:是爱还是逃避爱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