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爱不该爱的人?人们认为不该爱的人,指的就是得不到所爱的人,或有违伦理道德的爱。
人对某物(某人)上瘾,并非某物的魔力(魅力),而是人的胃口只喜好某物(某人)。就像有人吃火锅上瘾,但有人一沾火锅就胃疼。成瘾,本不跟物有关,跟人有关。
万事万物中,当属恋爱最让人着魔上瘾。这自然不是爱情是鬼魔,而应是人心底有鬼(情结)才着魔。当一个人已对恋爱上瘾,那他的一系列不该之作为,仅仅是表现而已。
放不下应该放下的背后,正是有那成瘾的反复。那么,什么在支持反复,即反复的动力是什么呢?也正是人的胃口——情结。
人有情结跟人有欲望一样,很自然的事。只是,佛学说欲望过头是苦海。而过重的情结(比如自恋情结、灰姑娘情结、恋母情结等等),才致使人被情结所缚。
人的情结越多,对爱的渴求,犹如高烧的患者,喝再多的水也止不了渴。
不能自拔的情感,只有占有,没有边界;只能依附,不能分离。
这样的后果,只有为了占有而不择手段,为了不分离而不惜“爱死你”,一旦有分离的危险,甚至会以死相胁以控制住对方。那些种种“爱死你”的表达,都是情结的症候。
情结本质上具有成瘾性。比昂说,“什么东西会有持续的作用呢?那就是任何可以激发,动员,产生属于爱--恨范畴的情感的东西”。
情结,正是集众多未满足的爱,和未释怀的恨于一体的东西。所以,情结可象征人情感的洞穴。
已有的情感空洞,需获取大量的感情来填充它,为此,深怀情结的人,自会踏上停不下来的情感索取之路。在这一路上,若寻觅无果,若付出无回报,若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必然有那停不下的“不该”之作为。
有人说,没有命定的痛苦,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这话正好隐喻了“不该之作为”有瘾,其背后是致人痛苦的情结。
依据存在主义的观点,凡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所以,但凡做“不该之作为”者,说不该只是借口,不舍情结才是真。但凡真愿走出痛苦的包围,才有出围的存在。
出围有两条重要之路:看清人,看清情结。通过反思而达到。
看清人。需要深刻理解人:不要以为你是谁,也不要以为他是谁。
不能自拔的苦,往往缘起迷恋幻象。那些“做不该之作为”的人,都自以为正确地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但不去觉知自己为何不放弃“不对”。真不知,他的不该之作为究竟是该呢,还是不该?人啊,对自己的面孔本来很陌生,但很多时候却很自以为是。
情感上不能自拔的人,几乎深信不疑自己忠贞爱情,是最懂爱的人。即便被爱折磨,那也感觉是真真切切找到了爱的对象,相信自己也被对方深深爱着。
执意爱着“不该爱的人”的人,实际是迷恋着自己内心的幻象:那个理想自我,或理想客体。当现实中出现了“符合”幻象的人,就如实现了最大的自我,便会闹闹抓住(理想)不放。即便时间还原了对方的真相——一个现实或贪婪的人,迷恋幻象者,要么会否认、曲解真相,要么会消沉在被欺骗被羞辱的愤怒中。
往往,不是对方欺骗了自己,而是自以为是的爱的感觉,和对爱的偏见欺骗了自己。
打破幻象,需回归自我,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是使自己去面对那些无法辩驳的关于自己的真实的了解,这个真实就是情结的性质(或真相),而这样的真相一旦被看清和思考,将会导致改变。
看清情结。需要深刻理解情结,在情结的结构里,有该与不该的因子。该,是那些(缺爱)渴求爱的感觉——自怜、冷落、漠视、孤寂、羡慕、嫉妒、恨。。。发出的“我应该追求爱和被爱”。不该是那些理智的意念——无望、无意义、内疚、无奈、妥协......发出的“我不该继续追求不该的爱”。无论该与不该的因子,固恋过多或过久,都会令人成瘾。
所以,做不该之作为,其行为背后是强烈的该因子在驱动,说不该仅是理智感觉下的片言只语。不被情结所控的前提,必反思你的情结:是什么样的情结,这情结里多有什么样的成分?假如你发现你有“灰姑娘情结”,且多有嫉恨,又假如你真想走出痛苦,那么你惟有武装自己。当然这主要是武装自己的内部,思考、学习、工作、长项等。也只有发展出自己有价值感依赖的长项,才不会嫉恨他人的才能,不依赖他人的爱或认同。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熊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