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专注他人的想法【修订版】

作者: 时间:2021-05-05浏览次数:4




01


在一个真实与虚伪、正义与邪恶混沌的现实里,我们谁都逃不过神经症心理冲突的困扰。荣格说过,神经症跟正常人的区别仅在于:神经症以为自己不正常而痛苦,为了达到正常而变得神经质的追求,正常人却以为自己太正常而无聊,为了达到超常而变得神经质的追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人都是神经症。


有一种神经症现象是,控制不住地揣测、思虑别人的心思。例①,在外企工作的K女士的烦恼:我不知从何时起,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处处小心,讨好别人,可人家并不把我当回事,做人好难啊。例②,高三女生J的伤心:我陷入一种毫无必要的强迫思考“我过去的做法究竟好不好,他们会如何看待我”?已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例③,Z先生的痛苦:我已而立之年,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仿佛才发现,自己从小到大是活在别人对我的要求中,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害怕的东西很多。


上面的例子可谓是,一心只为他人的想法而想、为他人的感受而感受的操劳者。



02


问题的提出:执意专注他人想法的动因是什么?


性格决定论告诉,人从出生到童年期的人际模式造就了人的内心模式,内心模式亦是人外显的行为与人际模式,或叫人格特质。如,患有社恐障碍的武先生,他9岁前的生活几乎在漂泊中度过,先后4次被寄养他乡,最早一次是1岁时离开父母长达两年。我们大概可理解,武先生之所以罹患恐惧症,是跟他童年“被弃经历”有关。这样的经历,会在小孩的内在感觉中体验,并内化着一个焦虑、恐被抛弃的局外自我,长大以后的人际模式中,那个局外自我,常常会是个体人际模式里的主角,要么讨厌或害怕接触别人,成为回避型人,要么很在意、专注别人的感受,成为讨好型人。


社恐障碍患者对人际的逃避,无意识是对童年“被弃经历”的逃避,他们一直有着无法摆平的内心冲突:既渴望亲密关系,又恐惧-抗拒亲密关系。所以也有很深的孤独感。


回避、讨好、攻击冲动等性格类型的形成,背后基础都是教养。荣格在《性格哲学》中强调,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他同时论述到,在精神疾病患者,甚至在一些常人身上,存在一种分裂性人格,这种人根本没有真正的性格,他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是受外部环境和普遍期待所玩弄摆布的人。


从“为他人好”的操劳者身上,我们看见了这一事实:国人的性格正是荣格说的集体性人格。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富于集体人格的各类人际交往中,摆脱不了必须。比如过年,很多年轻人已不再欣喜而感觉是过关,害怕回到家要面对一大堆“难关”:有出息了没?找对象、结婚了没?若没有,你也务必为父母的面子而假装实现了。集体性人格的特征:自我言行必须考虑到他人。许许多多的关系里头,规则(独立、边界、公平等之类)形同虚设,集体人格的随波逐流成为必然,即使你深感道德绑架的负累,但又放不下来。


什么样的水土,决定了树苗的发育和长成什么样。个体化人格,是由于环境从小给予的“把你当主体看”“成为你自己”;集体性人格,是由于环境从小给予的“你是大家的”“你应成为我们希望你成为的人”。假如我作为一个主体,放在“你是大家的”背景里成长,那多半会长成“心里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我,一个缺失主体感的主体。




03    


前面例子①的K女士,就有这样的早期背景。她有一个能干的母亲,父亲是大学教授,从小就被严禁四不:拖拉、任性、哭泣、撒谎;严格要求四好:习惯好、成绩好、多做好事、多为别人考虑。在她的人格里,内化了足够多的过好的“父母意象”。


跟她一样的好人,在过分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后面,存在无意识的施好冲动:控制不住给予,强令性接受。由于他们感受的心是关闭的,更因他们曾有过丧失性的恐惧体验,心理形成了一种按自我意图,度别人之图的内在模式,一旦嗅到别人之需(其实是自我之需),便会迅速,强迫性的要去施与别人,仿佛他们无法忍受别人“失落”,又仿佛是恨不得把自己过去未获得的“好处”全捞回来。可这于人际互动中,很是尴尬:别人一遍遍澄清“我不需要”,但他依旧会按自己意图,必须给到别人不需要的“礼物”,否则他很受伤,觉得特没面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


当一个人凝视他人的内心,可以想象,他自我的内心被荒凉了。整个的状态,犹如艾略特在长篇史诗《荒原》中说的意思:在荒原中,事物的表象是无法代表内在真实的,荒原中的人过着一种不真实的生活,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却没有勇气过自己要过的生活。


每份关系里,如果极力想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必然费尽心思专注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需。作为讨好型的防御模式,通常情况首先不是想要他人的认同,而是防备他人的伤害,如鄙视、攻击、孤立自己。


通过对“专注他人想法”的性格解读,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性格正是成人修为的映照,而神经症现象之根源,正是成人对儿童心灵的忽视。





 04


带有神经症性格的父母,就儿童的忽视主要有:对道理的灌注,对感受的剥夺。众所周知,那些在精神上造成伤害,甚至毁灭性的行为,或造成重大情感剥夺的情景,常常被用来描述幼儿,因过早承受分离或打击而造成的忧郁现象。所以,真正的罪魁是,婴幼儿不幸地面对了母亲,或其他抚养人缺乏感情把注的反应。那些千百件忽视儿童心灵的小小事件,往往难以觉察而被忽略,但因不断重复发生,而具有隐形创伤的意义,效果是累进的。


父母应懂得,幼儿需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能被他所重视的人放在心上,一种被珍爱的感觉。这份被珍爱的感觉,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是: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可爱的...自我评价与感受。这些评价与感受与日后发展出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抗挫折能力等,都是息息相关。


把荣格那句“儿童的教养源自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给以延伸,我认为,儿童神经症性格的形成,是他身边成人的神经症所为,即无意识强加意志的结果;儿童健康的身心发育,是由他身边性格健康的成人滋养的结果。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